“‘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看过《陈奂生上城》的人都知道,城乡文化碰撞中,有太多戏剧化和感动。在黄陂区美好社区,这种故事每天上演。
昨天下午,刚做完社区巡逻志愿者的薛翠秀碰到物业副经理肖志立,乐呵呵地跟他打招呼,又是拉家常,又是请他进屋喝茶。然而,三年前可不是这样,两人曾因管理“鸡患”成了冤家。
对农民来说,养鸡是一种习惯
薛翠秀是一位来自洪湖的农民,因儿子在黄陂工作,便来到美好社区买房。2007年入住开始,她把门口花坛围上篱笆,打了个鸡笼,开始养十几只鸡。
与其他住户一样,薛翠秀并没觉得这有什么不对。随着住户不断增多,几年之内,小区养鸡户增加到84户,鸡也达到300多只。
“对于农民来说,养鸡是种习惯,不养就觉得少点什么。”薛翠秀说,突然搬到城里来,实在闲得发慌,养猪又不方便,只能喂几只鸡了。直到2011年的一天,她正在喂鸡时,一个叫肖志立的物业工作人员上门。
“大姐,为了小区环境,请您别再养鸡了。”看着眼前这个跟自己儿子差不多大的小伙子,薛翠秀很不屑,望了望小区内到处闲庭信步的鸡,她没有理他。
一年内上百次上门“游说”
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肖志立来到美好社区物业上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治“鸡患”。
第一次去薛翠秀家碰壁后,他没有灰心,而是反复上门。一回生,二回熟,可虽然熟,薛翠秀却对他阻止自己养鸡的事十分反感:“有本事你让大家都不养。”
肖志立每天都在小区内走动,只要看到薛翠秀,就会跟她说说话,多数时候,都是从拉家常开始。
可养鸡的事却依然没有撼动。后来,物业联合城管拆违,将薛翠秀家喂鸡的棚子拆了,薛翠秀对肖志立意见极大。
“从入职起的一年内,我去'游说'不下一百次,有时候也很绝望,感觉这个任务太难完成了。”肖志立说,期间,面对一大批养鸡户强硬的态度,甚至不理解的责骂,他甚至想过辞职。
三件小事让冤家变成“忘年交”
矛盾的缓和不是偶然的,几乎花了两年时间。正在两人为喂鸡一事僵持时,薛翠秀家漏水了,她给物业打电话,带人来维修的恰恰又是肖志立,两人见面又熟悉又尴尬。漏水很快就修好了,但面对肖志立的“不喂鸡”请求,薛翠秀依然是“冷脸”。
社区内许多居民来自农村,习惯在家门口随意种树,刚住进来时,家住一楼的薛翠秀也在家门口种了树,不料几年后,树长大了,把家里光线挡了,刮风时树枝直撞阳台玻璃。反映到物业后,肖志立带两个工人来将树锯了,给薛翠秀解了难。还有一次,因住一楼潮湿,薛翠秀家里蟑螂成堆,肖志立带来灭蚊虫公司免费把她家处理得干干净净。
三件小事之后,关于撤鸡笼的事,薛翠秀由“冷面”相拒变成了笑脸相“拖”,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就是没有实质行动。
直到2012年的一天,肖志立在社区旁跟朋友吃饭,突然临桌一男子过来给他敬酒:“小肖,我家几个麻烦事,多亏你了!”原来,这是薛翠秀的丈夫。“我有一个心病,其他几家的鸡都不喂了,要不你们家也……”“没问题,这事包在我身上了,我回去就跟老伴说!”没多久,薛翠秀主动来社区,要肖志立找几个工人帮她把鸡笼拆了。
现在,两人经常见面就拉拉家常,肖志立的朋友买车还会介绍给薛翠秀在4S店工作的儿子,在薛翠秀的眼里,这个懂事的小伙子就像她干儿子似的。每当提到喂鸡的故事,薛翠秀就哈哈大笑。她说:“我马上就娶儿媳妇了,喂鸡脏死,怕别人嫌弃。”
居民居然用扁担挑景观池的水
像薛翠秀这样从农村来,短时间内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的居民,在过去的美好社区曾有许多。
薛翠秀回忆说,农村办婚丧嫁娶,总在家里搭棚子开流水席,搬到这里,他们还这样做,经常在楼栋口用砖头支个大锅炒菜,流水席摆在小区的公共道路上,进出车辆不得不绕道。
“有的居民一个季度只产生了2元钱的水费。”肖志立哭笑不得地说,以前社区内有个景观池,有些居民居然用扁担下来挑水,小区内有供保洁员洗拖把的水池,早上居然出现了排队刷牙的现象,不少居民每天在这里洗菜、洗衣服,“这些现象,现在都看不到了”。
美好社区是一个居民结构复杂的城乡接合部社区,至少住着五类人:当地的“土著”拆迁户、周边进城购房的农民、外地来汉的小生意者、刚毕业买不起市中心房子的小年轻、想感受郊区清新空气来此养老的高知、高收入人群。由于不同身份带来的碰撞,社区矛盾层出不穷。
“许多生活习惯是根深蒂固的,要帮他们从内心适应新的生活。”几年来,肖志立已经和同事、志愿者们一起完全治理好了“鸡患”,也帮助薛翠秀这样的“新市民”们逐渐真正地从思想上“进了城”。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