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民营经济发展体量不断增大。目前,东莞市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户数突破116万户,贡献了全市五成的生产总值、六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七成的税收、八成的技术创新成果和九成的企业总数,已经成为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目前,东莞市工业企业达17.9万户,其中约92%为民营工业企业。今年1月~5月,全市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664.6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排名珠三角第一,比全国、全省水平分别高1.5、2.7个百分点。其中,民营工业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937.3亿元,同比增长15.5%,对规上工业的增长贡献率为107.3%。
大型骨干企业方面,东莞市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两家工业企业(华为终端、欧珀)均为民营企业;超百亿元工业企业12家,其中9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方面,2018年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2907家,占全省新增量的30%,排名全省第一;净增量2234家,占全省净增上规企业的90%左右,对全省“小升规”作出重要支撑。
工业投资增速领跑珠三角
近年来,东莞市全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张冠梓在汇报中介绍,东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连续3年每年安排超2亿元资助企业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2017年起“机器换人”升级为自动化智能化项目。全市工业技改投资额从2014年的12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33亿元,累计受理“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共3176个,总投资约446亿元,资助自动化改造应用项目2085个,节约用工28多万人,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5倍。
今年1月~5月,东莞市完成工业投资219.4亿元,同比增长22.5%;技改投资152.4 亿元,同比增长46.2%。在珠三角九市中,东莞市工业投资额排名第五,技改投资额排名第二,增速均排名第一。
东莞市推动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已打造经济适用型、普及型智能生产线109条,成功认定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两个、广东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6个。2018年,东莞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5798家,连续多年实现翻番,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跃居全省第二。
改革开放40年来,按时间序列东莞民营经济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979年到1989年为孵化期。上世纪80年代,东莞主要引进发展以“三来一补”为主要方式的外资经济,外资经济的率先发展,带动起配套基础设施等物业建设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初步发展,同时也为东莞民营经济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1988年,私营经济被写入宪法,受到保护,首次确定了法律地位,理论和制度的突破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990年到1999年为崛起期,十年间东莞的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并初具本土特色。以外资经济配套服务和技术引进为载体,东莞民营企业开始了一股创业潮,涌现出一批以餐饮、服务、零售、酒店等服务为主的本土民营企业以及以加工、代工为主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2000年到2008年为黄金期,经历了原始积累、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之后,东莞民营经济逐步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增长。到2008年,东莞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03.34亿元,占全市GDP的32.5%,民营企业俨然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龙套角色转变为重要角色。
2008年至今为蓬勃发展阶段。东莞民营企业变压力为动力,抢占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创新发展的先机,创新发展、抱团发展、向外发展等新的发展趋势逐渐凸显。
(整理自广州日报、东莞新经济)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