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会上提出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等房地产发展方向。
在房住不炒的大前提下,掌柜君看到了几个重点:
1、改善型需求或将成为市场的关键支撑;
2、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3、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这些举措对东莞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
1、改善型需求或将成为市场的关键支撑
首先,改善型需求不断增加,一直是东莞市场近10年的发展趋势,未来这种趋势将继续扩大。
随着20年楼龄的小区,老旧的产品以及二胎三胎家庭成员的增加,会产生大量的换房需求,这一股改善刚需的购买力,在市场的占比会越来越重。
从数据可看出,今年改善型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
70㎡以下的户型已基本无人成交;
70-110平㎡的户型成交占比最多,5月成交占比约57%;
110-144㎡户型成交占比上升,5月成交占比约34%,同比上涨7%。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在售改善洋房项目约78个,户型基本为3-4房。其中,壹品松湖、莞民投和昌莞月湾、首嘉鹭湾1号、华润润府等项目为纯4房社区。
从以上的表格可看以,在东莞市场上,有大量的4房产品可供选择。
随着新房市场上大户型产品占比的增多,市场需求反馈的不断,未来东莞楼市的大面积产品将持续迭代升级,带来更多惊喜。
2、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住房、租购并举
这是近8年国家反复强调的方针,只是目前的形势更加的成熟。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并将“租购并举”确立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租赁市场进入以保障性租赁住房为抓手、重点解决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性问题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202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第一次明确了国家层面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随后中央加快金融、财税、土地等配套政策落地。
融资闭环是这一系列推进重要的一环,也是房企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目前东莞的人才房莞寓、公租房雅园新村都是东实在管理运营。
与市场化租金相比,公租房租金较低,约为同地段租金的17%。
以西平为例,金地格林小城88.12㎡三室租金约2800元/月,光大景湖春晓85㎡两室租金2700元/月,景湖名郡78㎡两室租金2600元/月。
而雅园新村的公租房,毗邻东莞高级中学,80㎡的户型,租金仅440元。与同地段市场租金相比,相差约2100元。
5月13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发布了《东莞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意见》,表示,到“十四五”期末,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万套,力争达到15万套。
其中,2022年不少于3万套,2023年不少于3万套,2024年不少于2万套,2025年不少于1.7万套。
那么,近两年,每年新增3万套,大概是什么样的水平?
据数据显示,2021年,东莞新房成交约4.3万套(合富大数据),东莞二手成交约2.1万套(乐有家数据)。
由此看来,每年新增3万套,相当于接近东莞整年的新房成交量,超过东莞整年的二手房成交量。
而东莞今年首度入市的三限房,是东莞的一次新的探索,在今后的市场或许会更加频繁的出现,涵盖更多镇街,产品不断升级完善,以更全面的方式出现。
10月19日,东莞首个三限房东实旗盛花园,开启线上认购,10月29日正式选房。
本次供应1号楼、4号楼共360套预售房。其中,第一批推出354套(6套样板间不参与本次选房,计入下一批次推售房源),户型为71-79㎡2-3房。
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销售时,承购人按总价的50%出资购买50%产权(销售均价不能高于34970元/平方米,结合房屋楼层、朝向等因素确定,上下浮动比例不超过10%),另50%产权由政府指定代持机构持有。
以1栋为例,70.9㎡两房户型最低总价117万元(半价),按照首付两成,首付约23万元左右;
78.84㎡三房户型最低总价134万元(半价),按照首付两成计算,首付约27万元左右。
根据公告内容显示,本批三限房具体交付使用时间为2024年9月15日,意味着两年后才能收房。
此外,该项目第二批次的2号楼和3号楼计划于今年12月推售。
而长安、塘厦、凤岗等三限房项目推售节奏也初步确定,计划陆续于11-12月入市。
3、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这个方针涵盖了中国最为重要的几个经济圈(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而东莞作为大湾区的经济要塞,与该政策息息相关。
而东莞的滨海湾新区,无论是交通还是产业都与深圳紧密相连,成为东莞融合深圳的又一重要经济命脉。
在《东莞市2022年重大项目计划》中,滨海湾新区共有19个项目列入市重大建设项目计划表,2022年计划完成总投资38.4亿元;5个项目列入市重大预备项目计划表,估算总投资为418.82亿元。
区位优势叠加利好政策,让滨海湾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极具投资价值的“潜力板块”。
目前,滨海湾已引入OPPO全球总部、OPPO智能制造中心、紫光芯云产业城等产业项目,千亿级产业集群悄然形成。
还有正中科学园一期首开区、欧菲光电影像产业项目、vivo智能终端总部和小天才智能科技中心项目等工程快马加鞭。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图勾勒愈加清晰,越来越多年轻精英聚集于此。根据滨海湾十四五规划,预计2025年,新区人才总量将高达13.6万,比2021年(约1000人)要多135倍。
而东莞也通过滨海湾,与深圳的连接更加紧密。
8月3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指引》的通知,东莞全市纳入了深圳都市圈。
《指引》显示,三条走廊将深圳和东莞全部打通:西部沿海走廊:深圳中心区-宝安-滨海湾;中部隧洞走廊:深圳中心区-光明-松山湖;中部谷地走廊:深圳中心区-龙华 -东莞东南板块,涉及滨海湾新区、松山湖科学城、塘厦、常平等。
随着两城深度融合,深圳的科技资源、研发实力不断向东莞渗透,也为东莞的产业集群升级提速提供了很好的养料和催化剂。
目前,天安深创谷项目、京东智谷等多个新兴产业园已引进大量深圳企业;松山湖又添一个大型科技产业园,,东莞立讯、深圳5G产业联盟等已签约进驻。
此外,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将深度联手,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率先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本框架。
在空间上,东莞不仅南连深圳,还北接广州。根据《年报》显示,深莞每天有120.8万通勤人次;穗莞每天有46.1万通勤人数。
因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产业集群厚实,东莞被省委省政府赋予“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更高期许。
如今,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性突破,截至去年年底,东莞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4%,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387家,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名。
那么,未来的东莞市场将走向何方,让我们静待时间的揭晓吧。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