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引起业界共鸣的10句话
2008,楼市舆论大乱,“拐点论”、“百日剧变论”、“猪坚强”等言论真真假假忽悠了整整一年。《东地产》总结了10句大实话,众多业内人士对这10句实话纷纷发出共鸣。
楼市的拐点已经到来,现在楼市确实在从一种盲目的、带有亢奋的、追求担心不买价格会更贵的趋势而趋于理性。
——2008年年初,王石抛出了“拐点论”,后来楼市果然开始了崎岖坎坷的历程一瘸一拐地走完了全年。
业界共鸣
郑韵飞:年初,王石抛出“拐点论”的时候,市场还不以为然,但是08年的房地产市场却印证了王石的说法。可以说王石对市场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而且万科的打折也走在了市场的前面,这使得其因打折取得比较好的成绩。09年市场还是相对比较悲观的,尤其是09年的第一季度,是整个经济的最低谷,到09年9月,房地产市场可能会有所企稳,而且9月可以说是整个房地产市场是否会走出低谷比较关键的时间节点。
未来100天是很多房地产公司发生剧变的100天。
——2008年3月22日,潘石屹喊出了“百日剧变论”,虽然后来事实证明,形势并没有这么严峻,不过,2008年,很多房地产公司日子难过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业界共鸣
郑韵飞:其实,相比较08年国际资本市场的变化,国内房地产企业的变化显得还算是平稳,08年体现变化最大的是房地产企业的资产缩水,进而带来的一系列资金危机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的市场一定会造成影响。目前国内房地产业是正处于敏感时期的高危行业。
朱大鸣:事实证明开发企业并没有上演剧变的悲剧。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向实体经济释放破坏能量,不仅仅是房企出现了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很多中小企业都出现了资金面的紧张。
经济适用房是纳税人帮中高收入者置业。
——2008年,经济学家茅于轼多次公开“炮轰”经济适用房。
业界共鸣
范云:“炮轰”倒不至于,因为经济适用房是个民生问题,政府必须开发经济适用房用来作为城市杠杆来平衡需求。其实经济适用房肯定还是利好的,不存在是帮中高收入者置业,只要对经济适用房的购买设置一个考量标准,这就能比较好的发挥经济适用房所该起到的作用了。
张津敏:首先,关于经济适用房的政策还没有最终落实,因此这个问题就不太好说。但是大方向应该还是会偏向低收入人群。而且经济适用房对主流的地产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所以并不用去“炮轰”。
郑翎昀:这是有可能的,因为北京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问题。关键还是看政策的细则。如果不设置购买的考量与门槛的话,这种所谓的“经济适用房”不如不做,反而还会影响到整体的房地产市场。
房子跟“盐”一样,也是不可替代的必需品,房价在正常情况下是不断上涨的。
——2008年11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在一次报告会上表示,只要是卖得出去的房子,它的价格就是合理的。
业界共鸣
姚伟示:事实一次又一次告诉我们:任何偏颇的语言只为博得一时的掌声或骂声,就一定不是智慧的。董教授的话和易宪容研究员相比,立场相反,性质相同,听过算过,不必当真。
于教明:在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后的今天,房价的上升与下降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并非单一诱因的冲动,从整体来讲,房价的上涨也是由全球复杂的市场状况所致,当然,个别楼盘的违规性金融操作除外。
我觉得做地产的太多了,这些人不懂经营,也不懂管理,就是圈一块地然后到银行去忽悠钱,忽悠钱一盖楼,没等允许就预售了,然后资金回笼了,然后就赚钱了。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美林证券亚太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主席刘二飞认为,相当一部分做房地产的要出局。
业界共鸣
于教明:在楼市没有预料的热闹中,一些没有经验的开发商赚到了一些意外之财,但当楼市回归理性的今天,这些企业毫无疑问将被清理出局。大浪淘沙,被市场认可的发展商终究立于楼市之林。
谈国义:刘二飞说的这些只是部分情况,并不全面。这种模式只能在市场不规范的情况下,可能会获得成功,随着市场理性化程度的加深和改良,这样的操作模式肯定是要面临失败的困境的,毋庸置疑。
想知道什么时候楼市能回暖吗?注意你身边收破烂的。什么时候他们开始赚钱了,什么时候楼市就回暖了。
——2008年11月,华远房地产董事长任志强认为,楼市要摆脱低迷,只有等到经济复苏,那时收破烂的也开始赚钱了。
业界共鸣
陈穗建:现在去猜测什么时候回暖还为时太早,目前只是市场低迷,还没到真正的“冬天”,到2010年再谈回暖不迟。
朱大鸣:任志强先生语言很幽默,他把拾荒者赚钱,当作楼市复苏的风向标,值得商榷。楼市复苏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政策的支持力度再大些、经济基本面不再恶化、国际经济出现转机等等。
陈炜:这是个好观点,从一个非常特别的角度来看楼市何时回暖,我认同任志强的看法。
救经济必须先救中产!而如何挽救中产阶层?无非是救楼市和救股市。
——2008年12月,媒体从业者童大焕认为,中产阶层的信心得到了激发,楼市、股市、车市活跃了,内需的引擎就发动起来了,经济就救活了。
业界共鸣
张津敏:中国的中产不太好定位。但我们要清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先救经济再救楼市。而不是所谓的救楼市就能拯救经济。
陈炜:这其中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景气经济中,楼市和股市一荣俱荣;低迷经济时,楼市的反应滞后于股市,两者不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只有中产积极入市了,市场才能真正坚挺起来。
郑翎昀:不太同意这个观点。楼市的钱应该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因此救经济已经是救整体,而不是扶持一两个行业就可以起到作用的。
未来房价的趋势,在一段时间内会有所降低,但也不要指望降得太多,从长远来看,房价肯定还是涨的。
——2008年经济学家、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多次表示看好房地产长期发展。
业界共鸣
陈穗建:基本认同这个观点,我认为市场短期内有所反弹,中期不一定见好,长期是可以看好的。
朱大鸣:我的判断是,在未来的半年内将继续调整,但幅度不大,因为这一轮的调整期尚未到位,从长期来看,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楼市将进入下一轮的增长期。
你们看看美国报道的次级债死了几个开发商?没有,次级债死的全是银行。
——2008年9月,华远房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在一次论坛上说,中国央行和银监会被美国次债危机吓坏了。
业界共鸣
范云:美国政策是把风险都转给了银行,美国的金融市场又太多元了,不像中国的金融市场只有银行、市场、消费者。好比十几个人一起吃饭,期间走了一两个人不一定及时就能发现。而三个人吃饭,走一个人,马上就能知道谁走了。
郑翎昀:金融风暴与美国的开发商影响确实是不太大的。因为金融风暴主要的受害群体还是金融衍生产品的消费群体。而房地产开发商在美国的经济体制下风险也是很小的。其风险和压力基本都存在于银行与消费者头上。最关键的还是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太过多元化。
未婚女青年推动房价上涨是中国特色。
——2008年年初,冯仑公开表示,90%的女性没有房子是不嫁的,所以给待娶的男孩子压力非常大,提高首付的支付标准会造成更多人找不到对象。
业界共鸣
范云:这种说法肯定不对。房价上涨是因为中国人的基数大,而大家又把需求看成了市场,最多只能说是市场细分之后为这个群体定制产品的特殊市场。这么大的市场绝对不可能是任何一种社会角色可以推动的。
谈国义:这是目前的普遍现象,它反映了房产需求者的年轻化进程。但我认为再过几年,这种现象会逐渐减少。未来我们不单是看刚性需求,重要的是外来型和改善型需求,立足这两点,房产行业就更应在产品质量和物业质量上下更多的功夫。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
2023-10-24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