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随着网络的普及,时下的中国,任何事情都可能成为娱乐的对象,风口浪尖中的房地产界更不能例外。在地产界,不仅有像任志强潘石屹之流的开发商常语出惊人娱乐大众,就连一些所谓的大牌经济学家也不甘寂寞,争先恐后,时不时来一点让人“外焦里嫩”之语,颇有一点让大家比一比谁的语录更雷人的意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菜价肉价房价狂涨只有工资不涨,当生活心怀歹毒地将一切搞成了黑色幽默,我们何不顺水推舟在这些“大佬”们抛下的天雷中挖掘出一些真理,这也算是地产界的另类风向标吧。
名家楼市雷人语录PK
一、关键词:限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为了对坑飙涨的楼价,中国政府出台了严酷密集的调控政策,其中以限购为最。2011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对此,各界人士是一片喧闹,期待者众,抱怨者也不少。
•贾卧龙:二三线城市限购断了楼市的“退路”
•胡志刚:扩大限购范围是任“西药”吃到底
•赵卓文:二、三线城市“限购”不能滥杀无辜
•贾卧龙:楼市玩“穿越” 限购伤不起
点评:被称作“史上最严厉” 的限购令对房地产市场打击不小,成交量的不断下行,庞大的库存让市场倍感压力。开发商不得不退居二三线城市,重整旗鼓、蓄势待发。而这时候,国务院放出风声: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这无疑是切断了楼市最后的“退路”,且给开发商当头一棒喝,难怪有人要叹“伤不起”了,更有人认为以目前的时机,“限购”扩大化就是滥杀无辜,因此还有专家说扩大限购范围是为了飙涨的楼市“退烧”,但是地产调控就像服用“西药”,治标不治本,越病越厉害且病情反复。
•田步亮:政府干预市场仿佛是伪娘般疲软
•风语一席谈:降房价,政府从来就没有动过真格
•董藩:限购违反了宪法的基本精神,违反了民法通则的基本原则
•东方导:限涨令是一个“无耻通行证”
点评:诚如风语一席谈的博客所说,很多人对政府2010年的调控是非常失望的。但是在2011年两会上,总理关于“开发商须流着道德的血液”言论及对房地产调控信心的表态再次给了一些人幻想,期待着政府能真正将房价调整到一个合理的价位。而2011年的调控政策确是密集的,一些城市限购,大多地方要出台房价调控目标。但是在多个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中,除了北京之外,所有的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都是涨,只是,在这个上涨幅度之上做了一点点的限制而已。地方政府执行政策的阳奉阴违、炮制虚假的房价统计数据、部分地区实行伪调控、对市场违规行为听之任之的现象一直存在,因此难怪有些人要发出感叹:政府从来就没有动过真格的要降房价。正赶上那会伪娘泛滥,田步亮将政府对市场这种缺乏关键的干预讽刺为“伪娘般疲软”。最近素有业界“大炮”之称的任志强在微博上说:“天天喊调控房价,为啥政府从来不从土地供给,土地价格和税收减负上下点功夫呢?不从提高民众收入和减免个人购房税费,提高民众的购房可支付能力上下点功夫呢?政府到底是真想解决民众的住房,还是仅把房地产市场做为平衡经济增长与民众情绪的工具呢?”这倒是一针见血!
当然,楼价狂跌的理想很丰满,奈何房价高高在上的现实很骨感,如任大炮早在09年所说的“宏观调控不是为了让房价下跌,是为了稳涨”,所以大家对政策的期待值不要那么高,就留待市场去折腾吧。
二、关键词:保障房——我又不是人民币,怎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住在草堂中的杜甫的美好愿望,在这个时代似乎有可能实现。2011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的目标是1000万套,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到10月为止也已经安排了1520多亿元的投资。这本是一件民生好事,但是从国家发布目标以来,各地嘈杂的报道中却是毁誉参半。
•信达行:保障房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田步亮:保障房是大批房企安乐死的天使
•任志强:建保障房不是开发商的责任
点评:1000万套保障房必须在10月底全部开工,成绩并不乐观,其中资金短缺是最大障碍,政策出发点占据道德制高点,但是具体实施却大打折扣,难怪有人要说该政策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也有人担忧如此规模庞大的保障房与房企抢占半边天,房企生存空间被压榨,保障房将成为一些人的“天使”却使大批房企“安乐死”。1000万套的保障房单靠政府之力难度不小,整体建设中也有需要委托开发商的部分,任大炮对此Say no,赤裸直接地说“建保障房不是开发商的责任”。
•任志强:现在谁有钱保障房就保障谁
•李凌军:80后的部分人别装着“很受伤”
•童大焕:50岁以下想住保障房是可耻的
点评:保障房盖好了后,面临着分配给哪些群体的问题。从目前各地新闻报道来看,保障房还存在着门槛过高条件限制过多的因素,导致许多想要申请的困难家庭申请不到,而另一面是大量关于保障房申请中徇私舞弊的状况,开宝马住经适房的负面不少,难怪任志强也要说“现在谁有钱保障房就保障谁”。此外,一些地方的保障房还面临一种没人要的尴尬处境,如东莞新近推出的4000多套保障房,仅有300户申请,据了解,一些符合条件的人宁愿住在自己破烂的房屋中也不愿去住保障房,回答是“没面子”。与此对应的是一些声音如李凌军的“80后的部分人别装着‘很受伤’”,童大焕的“50岁以下想住保障房是可耻的”。他们说的是这么一部分人,没有经过努力的个人奋斗却只会抱怨社会,向政府索要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这和09年任大炮说的“年轻人就该买不起房”有异曲同工之妙。确实,在保障房的分配过程,如果不仔细甄别应享受补贴的人选,会放大人的惰性,久而久之会滋生更多妄图不劳而获的人群。社会将无法进步,亦是对辛勤劳动人士的公平缺失。但是保障房是国家为当今社会中生活在底层的民众提供的一种关爱政策,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权利,并不可耻。社会也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住保障房的人。
再好的政策都会有人砸砖,涉及到利益的多面体,就不能做到像人民币一样人人喜欢,只能说门槛再放宽,监管更到位,细节更细致,质量有保障,惠及更多人,这是我们对于保障房的期待。
三、关键词:房贷——每一个高利润的银行背后,都有一群默默还房贷的白领。
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眼里,房地产是一个暴利行业,开发商就是一群吸血鬼。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背后,银行对楼市的影响及其扮演的角色。近年来,房贷一直被银行界视为优质贷款项目,各大银行为了争夺此项业务不断降低门槛。房贷利息为银行带来高额利润,有人说楼市暴利排行榜一是政府二是银行最后才是开发商,虽有为开发商开脱嫌疑,却不能不说其有道理。但是房贷风险同房价上涨成正比关系,温州民间高利贷风波即是一典型例子。当开发商失去还贷能力,购房者不愿还贷而将住房抵押给银行,银行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必然造成严重的亏损和坏账,将带来一窜的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都是坏的。
目前通胀严重,和银行的整体政策不无相关。如牛刀所说,生活成本猛涨而收入无法增长,这将促使许多房贷占家庭收入50%以上的白领家庭不堪重负。银行还不断上调首套房贷利率,这意味着购房者要还的总支付利息增加不少。牛刀所说,“只有关灯做爱,节省电费”,虽是玩笑话,却是道尽置业者的心酸无奈与对银行房贷高息的无言控诉。
•王书城:楼市中开发商是前台吸血鬼 银行则是后台吸血鬼
•牛刀:再过半年有房贷白领要关灯做爱
•杨廷文:温州高利贷已经崩盘 楼市脓包必将被戳破
点评:每一个成功的奥特曼背后,都有一群默默挨打的小怪兽。同理,每一个高利润的银行背后都有一群默默还房贷的白领。
四、关键词:高房价——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中国楼市从2008年的整体低迷到2011年上半年一路高歌凯进逆市狂涨,而中国经济在楼市的刺激下也是亢奋异常,房地产的“虹吸效应”,社会钱流无不是“百川东到海”般统统流向楼市,楼市充盈了钱流,而中国经济产生“虚荣”的“海市蜃楼”。“经济唯楼市”论不在少数,难怪牛刀都要感叹“没有高房价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房价之高之疯狂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承受范围,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只要与房子挂钩就大打折扣。但还有地产大佬笑谈“房价并不贵,女人买胸罩比买房子贵多了”不能不引起公愤。潘石屹调侃苹果,反遭网友调侃“请潘总推出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吧,十几亿人民都会纪念您”而衍生出潘币,这背后是普罗大众对高房价的不满。
•李政权:房市不是拉闸限电而是强制禁欲
•东方导:国八条发威 高房价阳痿
•牛刀:没有高房价就没有现在的中国
•任志强:房价并不贵,女人买胸罩比买房子贵多了
•潘石屹:我决定正式发行潘币 敬请期待
点评:房地产支撑着中国GDP,经济一片“虚荣”,楼市一枝独秀,“标杆效应”先推高相关产业的价格,然后波及整个实体经济的物价,经济泡沫严重,一旦幻灭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政府不得不出手调控, “欲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中国的房地产是政策市,狂欢过后还剩下什么呢?
五、关键词:买房抗通胀——神马都是浮云
通胀时代,人民币购买力降低,投资什么才能保值呢?这是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任大炮一再强调在中国只有房子是可以发财的固定资产,黄金虽好,但是流通性远不如房屋。但是《财经》特约经济学家谢国忠则称“买房子抗通胀是胡扯”,认为今年房地产拐点已到,有一天房价会一直掉,有房子就赶紧卖掉留着现金不会没有好处。
通胀时代,压力重重
•谢国忠:买房子抗通胀是胡扯
•任志强:只有房子是可发财的固定资产
•任志强:黄金的流通性远不如房屋
点评:房子到底是不是抗通胀利器?在缺乏良好投资渠道和环境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是的。但是最近从上海开始,各地楼价纷纷出现滞涨乃至下降趋势,似乎崩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买房抗通胀的成效如何越显扑朔迷离了。但是对于基本无力买房或购房只为自住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保值升值神马都是浮云,房价有天低到能买得起了才是王道。
2024-03-05 12:53
2023-11-04 17:13
2023-11-04 17:01
2023-11-04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