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局局长黄冠球接受媒体采访称:明年上半年可能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
问政
昨日,莞城街道党委书记刘林宏、东莞市外经贸局局长黄冠球接受了媒体采访。黄冠球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明年上半年可能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刘林宏就莞城的旧城改造以及文化事业发展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本报昨日发出的“问政召集令”也得到了众多市民和网友的热捧。昨天一共接到数十名市民的电话,此外还有不少网友通过东莞新闻官方微博提出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也选取了一些进行了提问,并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回应。
外贸企业:
5月以来,企业订单减少15%~20%
正征集意见准备出台多项措施帮扶企业
黄冠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东莞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紧接着又受日本地震的影响,今年5月以来,第二波金融危机又给东莞带来很大的困扰,确实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多不利因素。不过,也给企业升级转型带来了机遇。
黄冠球说,企业关停数量很能说明问题,每年都有企业关停,一般来说会占到企业总数的3%到5%。他公布一组数据称,2007年,东莞关停企业957家,2008年是865家,2009年是658家,2010年是585家,今年1到10月份是450家,从数据上来看企业关停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是今年5月份以来,东莞遭遇的危机也不小,企业订单减少了15%到20%,企业成本上升,但是企业关停数量到目前来看是最少的,所以,可以说东莞企业在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不过,黄冠球也表示,对于东莞经济形势的分析,根据各方面监测数据判断,“近一个月,东莞企业的情况和之前差不多,预计明年上半年应该是企业最困难的时期。”
对于未来东莞政府将如何帮扶企业渡过难关,黄冠球表示,目前正在征集意见,考虑多项措施帮扶企业。
转型升级:
投10亿助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
建“高速通道”支持企业扩大出口
黄冠球说,今年外经贸局做过一个调查,92%的企业表示,抵御金融危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升级转型提升生产能力。而东莞市政府在帮扶企业渡过难关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主要就是给企业营造环境,减轻负担。”他说。
东莞首创“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作价设备免税出资转入三资企业;外经贸、海关等多部门联合出台《来料加工企业就地不停产转三资企业操作流程及指引》等突破性政策,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无障碍通道”。
2007年以来,全市共有3500多家“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上规模的来料加工企业基本实现了不停产转型。来料加工企业在全市外资企业中的占比由2007年初的57.5%调整为2010年底的40.6%,占比下降16.9个百分点。
此外,东莞设立了10亿元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资助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和地区总部、拓展内销、培育品牌;外经贸局还联合海关、国税等部门,拿出16条措施建立300强企业出口“高速通道”,支持企业扩大出口,确保重点企业当月出口当月退税。
【网友问政】
有何措施为企业减负?
网友崔小冷:现在物价这么高,企业负担已经很重,还要交这个费那个税,有什么措施为企业减轻负担?
黄冠球:东莞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金融危机时期,市政府每年为企业减负10多亿元。从今年9月开始,取消口岸建设费,每年再为企业减负3亿元,至此,市一级权限企业收费全部取消。
东莞关停企业情况如何?
市民汤佳:东莞今年关停企业情况如何?主要分布在哪些产业?
黄冠球:东莞目前关停的企业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而且以港台企业为主,主要是因为其占据企业总数的比例本身就较大,这些关停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玩具等产业。
市民吴先生:近几个月有企业缩减或者转移生产线到内地,是否会有加大趋势?
黄冠球:一些企业把没有竞争力的生产线转移到内地,是正常的举动,也符合升级转型的要求,目前来看,只是个别企业行为。
今日上线接受“问政”的镇街和单位:
万江、南城、金融工作局、工商局、科技局
你有什么话想对东莞的局长、镇街书记们说?昨日,本报推出的与市民互动问政东莞的活动得到不少市民和网友的响应。
你可通过本报新浪官方微博“广州日报东莞新闻”或致电本报热线0769-22344428将你想对各单位、镇街领导说的话或提问提前告诉本报,我们将从中选取一些进行转达和提问。
莞城街道党委书记刘林宏:
振华路改造将保持原有风貌
【网友问政】
网友戚小起:莞城唯一的老街振华路还要继续拆下去吗?不拆的话,就继续现在这个样子?是否考虑恢复呢?那条老街承载了很多老莞人的回忆呢!
刘林宏:振华路的改造将保持原有的风貌。我们已经联合文化部门对莞城所有的建筑进行了一次摸底,所有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都会保护起来。
市民王先生:莞城的文化事业发展得不错,但是要形成产业,产生经济效益还需要继续努力,书记有什么想法?
刘林宏: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已经意识到。政府会和文化企业进行联动,将能赚钱的项目交给文化企业做,政府主要做公益性和服务性的项目,同时尽力给文化企业做好服务。
“三旧”改造:
普查辖区所有建筑保护“文物建筑”
“对于政府产权的地块,我们拆除原有的建筑后主要是用于教育。”刘林宏表示,过去5年,莞城通过“三旧”改造拆迁总面积28.5万平方米,建成了汇峰中心、建设小学、莞城中心小学、步步高小学、青少年宫、创业文体活动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
本报发出“问政召集令”后,不少网友和市民担心在经济发展之下,承载了众多“老莞人”美好回忆的一些老建筑会被拆除。
针对这一问题,刘林宏对本报做出了回应,“我们已经联合文化等相关部门对莞城范围内所有的建筑进行了普查,所有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建筑都会保护起来。”刘林宏表示。而对于不少网友关注的振华路的拆迁和改造,刘林宏回应:“振华路的旧城改造将保持其原有的风貌。”
部分市民也向本报提出,莞城的旧城改造不能只保护文物,有文化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地方都应该保护起来。对此,刘林宏当即表示此建议很好,将征求市民的意见。
文化产业:
赚钱的文化项目留给企业 公益、服务性项目政府主导
莞城作为东莞的老城区,其文化事业的建设较为成熟。刘林宏表示,过去的5年,莞城的文化事业发展得很好,“文化周末”系列工程获得了文化部第三届创新奖等10多个国内外奖项。
昨日,有市民致电本报表示,莞城的文化事业是做得不错,但是要形成“文化产业”还需要再努力。对此,刘林宏回应,“赚钱的文化项目留给民营企业,不赚钱的,政府主导来做!”
刘林宏表示,政府直接在资金方面资助文化企业是不可能的,“文化企业就算办不下去了,也不可能由政府直接给钱去支持。政府能做的就是尽全力将文化的氛围及平台搭建起来,同时为文化企业做最全面的服务,当文化企业取得了一定成就时,我们也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措施。”
刘林宏也坦承,莞城的文化事业已经发展得比较好,但是要将事业发展成“产业”这也是他们目前正在思考的问题。“政府会和文化企业联动,把一些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交给企业做,那些公益、服务性的项目依旧由政府来主导。”
长期以来,莞城一直是东莞的商贸中心之一,面对东城、南城商贸的迅猛发展,刘林宏也明确表示,“人首先要吃饱饭才能去欣赏艺术,商贸业对于莞城而言非常重要,是莞城发展最重要的一点。”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