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金融危机的苗头有所显现,“生意不错,但招工太难了,而且人力成本很高。”谢书招回忆说,就在这时,老家吉水县的县领导亲自带队来到东莞招商,并且找到自己。“前三年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全部返还,第四年起返还70%;土地政府按4.9万元/亩补贴,企业只需出1.5万元/亩……”
谢书招心动了,2007年底,谢书招将鞋厂整体搬到了吉水县,同时不少老家在江西的一线员工,也选择追随他回江西。
落户吉水县城西工业区之后,谢书招的厂从鞋材加工变成了整鞋加工,从单一代工出口,变成了既有出口也有内销,而开设之初六七十人的“小作坊”也成为一家拥有六七百工人、几条生产线的纳税大户。
虽然有政策优惠,但谢书招也坦言,在老家发展始终有诸多的不利因素。
其中,内地的人力成本优势不再,是近两年才显现出来的;而产业链、物流等配套跟不上则是一直都存在的。
“内地的最低工资一直在涨,现在跟东莞也就差几百块。”谢书招介绍说,现在厂里工人基本上一个月要开到1700、1800元,否则也留不住人。
但是产业链的配套方面,“内地比东莞至少落后十年。”谢书招说,很多时候为了采购一种鞋材或者一种设备,他仍然需要千里迢迢回到厚街。
还有就是“人才”紧缺。“研发、设计人才我们开再高的工资也很难请过来。”无奈之下的谢书招在出走东莞的第3个年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回东莞。
不过,他并非将整个厂再迁回东莞,而是在东莞设立研发部。
2010年,横沥镇的研发部开始运作,现在已经有60多名制鞋专业设计研发人员。
对于当年这样的决定,谢书招显得非常满意,“好在这样做了,毕竟东莞有从设计研发到产销的全套基础。否则我们的设计研发跟不上,不久就会‘死’掉。”
经验之谈
跟着政策走 不会吃大亏
哈一代总经理肖森林透露说,制造业转移到别的地方,大多是受到劳动力短缺的制约。
不过记者了解到,大多数企业出走东莞去到外地发展,都是步步为营深思熟虑地计算过的。
萧志标坦言,他的产业转移方向是跟着政策走的,政策支持什么,他就发展什么。
萧志标说道:“原来做的几个行业,都不是国家重点扶持项目,如果想要上市,最好能找到与国家政策对口的项目。”
去年国家决定大力支持新疆喀什地区发展,萧志标立即将盯向了遥远的新疆图木舒克市,他说,那里可以提供大片的土地用以养殖山羊,且该市是东莞的对口支援城市。
对此,有业内人士也很认同:“不能跟国家政策方向背道而驰,而必须跟着国家宏观产业调整方向前行。这样至少在融资、政策限制方面不会吃大亏。”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