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热心读者与福利院儿童玩游戏
孩子们在摘水果
福利院的小朋友过着家庭式的生活
《广州日报 东莞新闻》创办十周年之“红荔为媒,情深送暖”活动举行
爱心企业捐助物资给福利院本报热心读者与福利院儿童摘水果玩游戏孩子们感叹:
刚刚过去的6月30日是第三届广东“扶贫济困日”,当天本报联合搜狐焦点网,举办《广州日报 东莞新闻》创办十周年系列之“红荔为媒,情深送暖”活动,本报读者与东莞市福利院的21名孩子一起,在风景如画的松山湖采摘荔枝、嬉戏玩耍,共同度过了一个快乐、难忘的周末。此外,在本报的号召下,爱心企业将奶粉、大米等物资送到东莞市福利院。
募集孩子们最需要的物资送往福利院
6月29日下午2时30分,2辆货车驶入市福利院。在本报的号召下,东莞市光大物管公司、东莞万科品牌部等爱心企业捐赠了几大箱纸尿片、几十罐奶粉、40多袋大米和几十桶食用油等价值近2万元的物资。
“太感谢你们了!”福利院张部长表示,这些正是福利院里800多名孩子们最需要的物资。为让读者们了解孩子生活,张部长带领本报读者探访孩子的住处。“你们是第一家进入我们福利院深度参观的媒体。”张部长对本报记者说。
目前该院有800多名孩子,多为弃婴、残疾儿童和无依无靠的儿童。“八成以上的孩子身体都有残疾。”
摘荔枝:“自己摘的荔枝特别甜”
6月30日,台风“杜苏芮”平静地从东莞上空“拂过”,似乎也不想破坏当天孩子们摘荔枝的雅兴。“他们都好兴奋啊,这一周孩子们都不停地在问我,哪天去摘荔枝啊?”带队的伦老师说,这群孩子最小的半岁,最大的16岁。
当车停在松山湖最美的景点之一――松湖花海时,很多孩子都惊讶地说“太美了!”就连性格内向的程雅也忍不住用手语告诉老师自己的开心和兴奋。“孩子们第一次来松山湖,有的孩子是第一次摘荔枝。”伦老师说。
9时30分左右,孩子们爬上山头采摘荔枝。6岁的“小胖”左手荔枝,右手黄皮,嘴巴应接不暇。“快来这边,这里的甜。”“哇,好大个的荔枝!”孩子们有的分工合作,有的独立行动,他们都认为自己摘的荔枝最甜,纷纷奔走相告,希望同伴能过来一起分享。
“你摘过荔枝吗?”7岁的吴淑珠一边剥着荔枝,一边笑着回答说,“我在家(福利院)里吃过,但是没自己摘过。自己摘的荔枝特别甜!”
做游戏:“今天真的好开心”
当大家回到山脚时,有人提议玩“老鹰抓小鸡”游戏,孩子们欢呼雀跃。
“快跑,老鹰来了!”一声令下,孩子们的欢呼声、惊叫声和笑声顿时回荡在山间。“今天真的好开心,如果天天都能这么开心就好了!”莞月香说。
“这群孩子真的很坚强,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我们所不知道的经历。我们是健全的,幸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给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特地从广州赶来参加活动的读者杨先生是一名IT从业人员,莞月香特别喜欢他,骑在他肩上不肯下来,蹭了杨先生一身泥。
“哥哥姐姐再见!”在松山湖一家农庄共进午餐后,孩子们与本报读者依依惜别。“送给你,我摘的。”就在车即将开动时,胡佩娟小朋友从车窗里伸出小手,将一颗荔枝递给刚刚陪她玩耍的吴小姐,顿时,吴小姐的眼泪夺眶而出。
走近福利院
“模拟”家庭里的真实夫妻:“这群孩子比女儿更需要我们的照顾”
平时,他们在模拟家庭中扮演着“爸爸”和“妈妈”的角色,而在真实生活里,他们也有自己的孩子。只不过1岁半的女儿被“狠心”地留在老家,从出生到现在只见过他们2次。
模拟家庭是东莞市福利院的最主要的养育方式,由2名工作人员集中养育10多名孩子,全院31户模拟家庭中,有4户是夫妻,刘女士和丈夫郭先生就是其中一对,他们照顾着15个孩子,最小的半岁,最大的6岁,其中8名患有脑瘫。
给脑瘫孩子做康复训练、喂饭、换尿布、冲奶粉……每天,两口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晚上也只能在客厅的沙发床上睡觉,半夜被孩子的哭声惊醒是再平常不过的。经常凌晨两三点,夫妻两人还在忙碌,往往是好不容易把这个哄睡了,那个又开始哭了。
“的确很累。”但让刘女士和丈夫更难熬的是思念和担忧:“女儿长大后会不会不认我们?”犹豫了很久,刘女士和郭先生还是决定留下照顾这群不幸的孩子,“我们的女儿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家庭,比起她,这群孩子更需要我们的照顾。”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
2023-10-19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