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加速 遭遇资源瓶颈
南城,这个拥有56.6平方公里版图的东莞核心街道,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位”困局。
这里,或许是不少东莞人眼中一个极佳的生活据点,因为这里是东莞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人才聚集中心。
却殊不知,作为中心片区,南城所需要承受的教育压力并非其他片区所能感受得到的。
自从2004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所在的行政中心从莞城迁入南城之后,这里快速成为一个财富集聚、楼盘聚集、人才聚集的洼地,钱来了,楼来了,人来了,跟着人一起引发的教育压力也来了。
仅从地产发展可窥一斑。有数据显示,南城房地产市场从2010年开始起飞,南城每年成交房产6400-10000套左右,年均成交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成交面积稳定在全市总成交面积的20%左右。而自2004年起,南城房地产已经持续火热了近十年,总成交套数超过50000套。
那么这50000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商品房背后,可是超过数万个入住南城的家庭。需求的增长和供给的有限,必然导致改革的必然。来自南城官方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困局——随着南城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的逐步成熟,南城累积下来需要提供给“楼盘生”的学位就高达42000个。而南城8所公办小学每年所能提供的新生学位仅在2000个左右 。
但就在即将来临的新学期,这个学位紧缺局面可能会更加凸显,因为2007年、2008年出生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就要来了,这些即将迈入小学门槛的“宝宝”们很有可能成为压在南城学位紧缺难题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猪宝宝”“奥运宝宝”引爆学位危机
2007年,在范伟的记忆中,是他所在的学校生源快速增长的分水岭时期。
2007年,在南城宣教办的解读中,是南城楼盘开发成熟,入住率上升,学位需求增加的年份。
从人口计生的角度,那一年,是金猪宝宝扎堆出生的年份。接下来,则是“奥运宝宝”们出生的年份。
2006年,萧丽娟就已经到了东莞市人民医院产科工作,如今,她已是该院产科副主任了。她还记得,市人民医院没有搬迁新院时,产科床位只有80张,“我刚进产科时,在医院分娩的孕妇主要都是本地人,后来,外地人就越来越多了,到现在,外地人比本地人多了一半。”
萧丽娟记得,2007年、2008年,到产科分娩的人确实比较多,加床的情况比较常见,“2008年8月8号,不少人选择了在那天剖腹产,那天预约剖腹的有10多个人,我半夜还赶回医院做了一台(剖腹产)。”
赶着特殊年份生育已并不新鲜,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一名资深医生说,去年是龙年,当年该院生育的龙宝宝有9300多名,比往年增长了30%,“这是不太正常的,以往我们平均增长率是百分之十几。”
根据数据显示,从2005年~2012年,东莞每年出生人口数(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分别为34874、49741、69454、64957、42513、39393、60677、68702人。从近8年的年出生人口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到,2007年、2008年,在数量上非常突出,有明显增长,2007年与2006年相比,年出生人口增长率高达39.6%,与此同时2008年与2006年相比,增长率也不低,有30.5%。
而且,2007年、2008年这两个“好年份”,流动人口年出生人口数量开始明显多过户籍人口,分别多出34490、28193人,2006年,这个数字仅为16103人。
其中,从2005年~2012年,南城每年出生人口数(包括户籍人口、流动人口)1051、1643、2221、2253、2495、2647、2583、2753人。从近8年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到,除2011年外,数量都呈现逐年增长,其中,2006年、2007年,增长率最大,分别为56.3%、35.1%,随后,增长率都在10%以内。
扎堆出生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俨然已经成为引爆南城学位紧缺困境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眼看,今明两年,已经到了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上小学的年龄了。”作为一名医生,萧丽娟也能体会到接下来的竞争力,“首先,肯定就是入学,学位增长率肯定比不上出生人口增长率;其次,以后升学、高考、就业,比起普通年份,都将面临着更大的竞争。”
南城逐步把“楼盘生”纳入积分制 尝试探索“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
南城的快速城市化,楼盘的快速崛起,人潮的逐渐汇聚,再加上优质的教育品牌的吸纳作用,南城的教育供应越来越紧张。
“南城每年要建两所小学才能满足需求”
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南城现有的8所公办小学每年可接收约2000名一年级新生的容量来估算,其中户籍人员与非户籍人员的入学比例为4:6(南城宣教办提供数据)。如果在不扩建的前提下,要消耗掉目前已经累计到的学位指标需求,至少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南城一位不愿具名的校长笑称,如果想要加快解决这些公办学位的需求,那么南城每年至少要新建两所小学。
“且不说钱的问题,想要在这寸土寸金的南城寻觅到可以兴建学校的土地都十分困难。”这位长期在南城从教的资深校长认为,“南城的学校不可能无限新办小学和扩班。”
以他所在学校为例,他还算了一笔账,如果不算上教学楼的建设,扩一个班至少需要三四十万元——教学平台、电脑、投影仪、课桌板凳,还得加上每个班必须配备的2.5个老师的经费。而新建一所学校,动辄就需要上千万的资金。
这位校长还点出了一个背后更深远的命题:学校的开办和扩建是一个十分系统且需要慎重考虑的工程,“如果未来学校吃不饱了,前期投入的经费浪费不说,招聘来的老师工作怎么解决?”
根源在于户籍制度
其实,南城现在所面临的巨大学位压力,并不仅仅是南城,也绝不仅仅是东莞,而是一个放眼全国都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大命题。
在东莞南城这个人口洼地、教育洼地,公办学位紧张是大难题;但在那些人口外流严重、经济并不太发达的地区,所面临的却是“吃不饱”的窘境。而中国现行义务教育资源,则是根据户籍人口进行配比。
一位来自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建议,中国可以学习美国义务教育阶段所实行的票证制度,即中央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可以向流动儿童颁发义务教育经费券,哪里需要上学的孩子多了,学校可以依据收到的义务教育经费券向中央、省及流出地政府兑换到相应的教育经费,从而为这批流入的孩子义务教育买单。
这位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还坦言,如果想要从根源上改变目前这种紧张的局面,户籍制度改革才是核心,“大家入户到某一座城市的目的并不是需要这座城市的居民身份,而是附着在这个当地居民身份背后的教育、医疗、治安等公共服务。”
这位人士还提醒,政府在鼓励广大新莞人积分入户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诸如南城、莞城等教育洼地的承受能力,“政府要在源头上有所引导,合理均衡地安排积分入户的片区,否则入户人口居多的镇街它们所面临的教育压力、医疗压力、治安压力难以承受。”
南城部分生源开始分流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城阳光三小、四小、七小校舍正在进行改扩建。新建的南城阳光实验中学预计今年9月份开始招生。
而就在今年初,东莞市基础教育招生工作会议也提出,各镇街要逐年扩大积分入学学位,进一步梳理自行制定的“购房送学位”等优惠政策,逐步将“楼盘生”纳入积分入学和企业人才子女入学等积分制政策体系,规范入学程序。
这也为南城指明了一个方向。根据南城宣教办的回复,按照市要求,每年给新莞人子女积分入学学位数增加10%,这对南城有一定的压力。但通过挖掘潜力,或者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南城一定保证完成任务。
而根据最近市常务工作会议审议通过的《加强新莞人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将逐步扩大新莞人子女积分制入学学位供给,争取到2015年,在我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的新莞人子女人数达15万。
在这一利好消息的背后,记者还了解到,南城还将通过“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的方式尝试探索。
另一方面,南城宣教办也建议,南城部分民办学校尚有学位空余,可以分流到民办学校。
根据南城一所民办学校东晖学校校长阮金荣介绍,南城目前共有8所民校,每年提供学位达2000多个。
“如果加上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南城每年能够提供给一年级新生的学位将达到5000多个。” 阮金荣预测,这基本能满足南城的学位需求。
记者还从另一个渠道了解到,目前,南城也有部分生源逐步流向东华、光明等知名民校。
东华、光明的招生相关负责人均向记者透露,今年一年级的招生热闹。其中,南城生源占有一定份额。
南城现在所面临的巨大学位压力,并不仅仅是南城,也绝不仅仅是东莞,而是一个放眼全国都普遍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大命题。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坦言,如果要从根源上改变目前这种紧张局面,核心在于户籍制度改革。
南城“楼盘生”学位积余 已达约34000个
“南城买房,上班方便,这边的交通、购物、孩子上学也都很方便。”丽丽说。而在她自己公司,同样有60-70人。一半是“新莞人”,一半是东莞本地人。而在新莞人中,又有3成也选择了在南城买房。来自万江、道滘、麻涌等的东莞本地人中,许多也选择了在南城买房。
他们的背后,见证的是南城的快速发展,财富在聚集。人气则随着楼盘的发展“定居”下来。
有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南城每年成交房产6400-10000套左右,年均成交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成交面积稳定在全市总成交面积的20%左右。
一个个楼盘崛起的背后,是人口的汇聚。据地产业内人士预测,西平这个起初仅有3000多人的小社区,人口正逐渐以10倍、100倍的规模递增着。而西平大社区,30万的人口容量,正呼之欲出。
南城的楼盘,被东莞地产业内人士形容成“刚需盘聚集的地方。”很多的城市白领,年轻人偏爱这里。而且,南城的楼盘,在东莞地产市场,入住率是比较高的。
楼来了,人来了,孩子在南城上学问题自然也就跟随而来。2012年,丽丽通过积分入户,孩子在阳光一小一年级读书。丽丽说,学校和老师挺好,就是学生超多,“每个班都有65个。”
一位来自政府部门的人士坦言,积分入户、积分入学为在南城成家立业的新莞人家庭子女就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通道,但积分入户政策并没有太过严格地限制大家入户的具体区域。
即便家住麻涌、高埗、道滘,符合条件积分入户的新莞人依然有机会将落户的地方选定为南城,“很多人生活在其他镇街,没有在南城买房,但最终为了孩子能在南城念书,也把户口选择落在了南城。”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而根据南城宣教办的一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在南城上学的户籍人口增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积分入户的增加。3年来,南城通过积分入户的共有2030人,随迁人员达到1021人。这些随迁的人员大都是适龄入学儿童,平均年龄在7.8周岁。
另一方面,南城大量楼盘的崛起,还连带着巨大的“楼盘生”的学位需求。
“南城作为新城市中心区,近十年房地产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2007年后,大部分楼盘开发成熟,周边环境优越,近5年入住率不断增加,楼盘需求入读的群体随之增多。”南城宣教办的统计,正透露出南城正在面临的窘境。
早在5月17日,南城街道举行的调整购房入学政策咨询会上,南城方面就曾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委托办学协议,南城需要提供给“楼盘生”42000个学位,截至今年已提供了近8000个,尚有积余约34000个;与此同时,南城积分入户人员每年大约600-700人,其中大部分有子女入学的需求;根据这些年出台的有关规定,南城每年还必须提供相应公办学位指标。
“根据上述三项累计,大约有四五万个公办学位指标需求。”咨询会上,南城透露的数据是惊人的。
光靠南城的力量,似乎已经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也就有了后来的“南城叫停学位房”风波。
不到十年 南城成为人才教育洼地
丽丽,来自北方,近30岁。目前在南城鸿福路两侧一栋写字楼里上班。她的先生,同样来自北方,目前在南城一家事业单位上班。
围绕着孩子在南城上学,他们所经历和演绎的求学故事,折射着南城这座日益繁华的东莞“心脏”快速城市化背后,一道学位供应与需求矛盾间的难解的题与求解的智慧。
2004年,丽丽和爱人,南下东莞,来到南城寻求发展。同年,范伟来到南城一所公办学校,担任校长。
“那时候,感觉还有些害怕,路上好多摩托车。”丽丽说。“那时候,学校周边有的只是大片的农田、荒地和工业区,忙碌的货柜车穿梭其间。”范伟说。
历史就是在某种巧合与必然的相互交织中前行。那一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所在的行政中心正式入驻南城。
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南城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就是从那之后,南城这个‘城市心脏’的核心区位优势才逐渐体现了出来。”这8年,范伟和丽丽都觉得“南城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路变宽了,方便了,高楼多了起来,治安好了很多。”就在丽丽上班的地方,她发现,最明显的还是,写字楼多了很多,鸿福商圈热闹了许多。
“最简单的例子,在我原来的写字楼里,原来只有1-2部电梯,现在增加到5-6部电梯。”丽丽每到饭点,还都有点犯怵,人太多了。
随着南城的发展,他们发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2005年,丽丽和爱人结婚了。从那年开始,他们见证着东莞市的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市中心广场、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大厦、玉兰大剧院、市图书馆等均陆续坐落在南城。
2006年,他们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宝宝。那一年,他们继续见证着南城洪福商圈里,沃尔玛旗舰店来了、海雅时尚精品百货来了、中国电器零售巨子苏宁电器来了、时尚岛女性主题商城来了。
2007年,就在宝宝出生的第二年,也正是南城总部基地的设想“出炉”之际。南城的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一年,范伟所在的学校一年级生源迎来了一个分水岭,生源猛增,每年都有2个班的扩容速度。
南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一个又一个楼盘开始崛起,这一切都意味着,“选择长期居住在南城的人集聚增长了起来,南城俨然已经成为了资金洼地、人口洼地和教育洼地。”范伟分析着这一切看似无关的巧合背后的关联说。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