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落地,东莞楼市降温效果显著,不仅一手住宅成交量骤降,二手楼市也陷入“有价无市”的尴尬。不过,这一切都与张先生(化名)无关,他那套2013年入手70万不到的房子,已经赶在新政前,在东莞二手房价爬到峰值的时候,以180万总价高位抛售了。
搭上新政“末班车”高位抛售
2016年10月6日,东莞下发“双限令”,限购限贷政策齐出直接断了不少深圳客、投资客的购房念头,给持续高烧的东莞楼市浇了一桶冷水。
“我9月份看房的时候,各个小区的中介都络绎不绝的,周末看房的估计一天不下200批,老疯狂了。现在?整个二手楼基本都是有价无市,光看不买的多,还好我的房子已经高价卖出去了。”眼看着楼市“入冬”,张先生再次为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
新中银花园
张先生原在西平新中银小区有一套紧凑3房,90平方,2013年买入时总价70万不到。随着家里两小孩越长越大,张先生两口子决定趁东莞房价猛涨的契机把这首套房卖掉,置换一套更大的户型。9月10日正式在中介处放盘,9月25日张先生的房子便找到“金主”了。
“买我房子的是个卖早餐的新莞人,买来投资的,9月份西平这边房子都很抢手,对方看了房子很爽快就交了5万定金,签了合同。”9月底正是东莞楼市最疯狂的时候,在新出炉的几宗高价地推波助澜下,房价涨势迅猛,张先生的房子也在一手楼市的影响下快速增值,出售时总价已被推高到180万,单价高达20000元/㎡,账面收益高达百万。
行情转变,换房计划搁浅
卖了自住房,眼看着180万购房款即将到账,如何支配这笔巨款?当然是继续投资房产!
张先生告诉房掌柜,9月出售房子的同时,他也有在南城区域看房,并且很快在新天地、石竹新花园分别锁定了2个户型,一个是114㎡一个是36㎡,两户型单价均15000万/㎡不到,小区又都靠近地铁口,他原计划是用卖房款做这两个户型的首付款的,一套自己住一套出租。
其实,张先生从事的是业务型工作,月收入并不稳定,之所以冒险供2套房,全是看在“地铁房”的升值潜力。“我原来住的新中银也是靠近地铁口,年初新一期还是卖9000多的,现在能卖到20000元/㎡,全是地铁的功劳。相比之下,石竹新花园那边房价还没涨起来,不管是投资还是自住都划得来。”
无奈,计划赶不上变化。没多久新政落地,一直有关注楼市的张先生明显察觉到楼市风向的转变,观望2周后,看跌后市不想被高位套牢的张先生,直接延缓了换房计划。“事实证明,不急着买房是正确的,我看上那两套房,挂牌都2个月了,到现在还没卖出去。”
而在卖了房到政策落地前的空档期,本想换房最终却没被“套牢”,张先生第一次对东莞缓慢的房产交易环节心存感激。“当初买房的时候,根本没想过要换房,所以房产证一直没办,是9月25买家交了订金之后我才备齐材料去补办房产证,这个环节一卡,没拿到卖房款我当然也换不了房了。”
担心房价下跌买家会违约
高位抛售房产,又机缘巧合逃过了“被套”风险,张先生一直觉得自己是“三分靠胆识,七分靠运气”。与大多数购房者一样,张先生如今也是抱着观望心态看市,围观之余还有一点忐忑。
“从签购房合同到现在,都整整2个月了,东莞现在的不动产登记流程都很慢,我的不动产证到现在还没办出来,过不了户,房产交易流程也被卡死了。好在买家没有说什么,也没有闹退房,但到现在他就只交了5万定金。”张先生无奈道。
不动产证什么时候能办出来,完全不是张先生能把控的,房管局至今也没有确定的出证时间。根据合同约定,买方若违约,需赔偿卖家双倍违约金,也就是10万元。而新政后房价若出现下跌,只要下跌超过1200元/㎡,买家损失也同样超10万了。
“一方面,我是希望房价可以下跌,这样自己换房成本就下降了;另一方面,如果房价下跌厉害,买家也不一定会买账高价买我的房子,毕竟他是买来投资的,既然楼市下行,违不违约都损失的话,他也没必要把自己套住。”
楼市风向转变,购房客懵了
楼市成交量跌价稳,购房客懵了
后市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张先生表示,如今他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我暂时是不打算买了,年后再打算吧,如果期间不动产证出来了,就先跟这个买家租回这套房先住着,反正他买了也是放租。”
事实上,打算“走一步算一步”的购房者,又何止张先生一个?市场观望氛围浓厚,成交量持续下降,开发商入市谨慎,房价却一直坚挺,面对扑朔迷离的东莞楼市,很多购房者都懵了。
据合富辉煌东莞发展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新政落地之后,东莞一手住宅成交量持续下跌,截止至上周在供应回升刺激下才止跌回升,结束了“六连跌”的命运,但购房者入市热情依然不高,总体仍然处于低迷水平。
调控高压下,深圳客、投资客逐步撤场,楼盘现场人气骤降,市场降温迹象明显。不过,房价却未受政策波及,至今依然在高位动荡,上周受个别新盘入市带动,周网签均价还被推只18019元/㎡。
究竟,今年东莞房价还会不会降了?这是绝大多数观望购房客的心声。不过,据东莞中原研究部监测,今年与去年均有在售项目货量开发商(剔除部分仅有尾盘在售的发展商),有76%的开发商销售业绩同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业绩增长500%以上的企业有24家,反映今年开发商的销售业绩突出,资金回笼到位。新政处于观望消化期,开发商由于出货压力不大,预计四季度降价意愿也不高。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