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来看,美元取代英镑的时候,也面临类似的问题。从一战结束后,一直到1924年之前,英镑是世界主要市场的标价货币,也是所有市场中标价货币,包括贸易结算和定单中全部是用英镑来计价的,美元甚至不如澳大利亚和奥地利的货币,是非常小的货币。1918年到1925年美元定价的所有产品,包括在央行的储备在1925年才第一次超过了英国,美元是如何做的,这对于中国人民币贸易结算有一定的借鉴。美国在两个方面这样做了,第一个是外汇储备,德国超级通货膨胀后,对德国进行了救助,美国和英国对德国救助的时候,提出以美元为主,以英镑为辅,顺利的进入了德国,这是正面的市场。
美国的货币之所以可以走出去,战后第一件事情,美国鼓励所有的银行,注册资本金在100万美元以上的银行,到海外开分支银行,曼哈顿银行马上给5000个客户发问卷,你们到哪些国家经营,我们就开分行,有的客户说要到智力和巴西,曼哈顿就将银行开到那里,做商业承兑业务,美国机构在巴西如果用传统的业务,一定使用英镑标价,因为美国银行介入了,就劝说当地的进口商和出口商用美元报价,可以给你很好的贴现率,因为汇票拿到纽约贴现比伦敦低一个点,商家就说太好了,这样的话,损失会少,中间利润会多一点。中国的企业单打独斗,要想让全世界转成人民币结算是走不通的,中国应该是银行和企业齐头并进,商品走向全世界,但是银行和金融体系龟缩在国内,所有国家的货币取代其他国家的货币,银行要走向国际,现在的问题是,所有的国家不允许中国的银行大面积的开分行,这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非常大的瓶颈,换句话说只能用工商银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的形式,采取银行并购,一家家的设置分支机构太慢了,如果银行体系不进入国际化,人民币变成国际定价是不可能的。
民币究竟如何国际化,为什么企业要求国际化,用人民币定价,能不能行,只能在几个领域。
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山都根据地跟日本人做生意的时候,为什么根据地取得了定价权,两种关键的产品取得了定价权,一个是花生油,一个是海盐,这是上海必须要有的,无论谁占领了这里,都要有这两种商品,山东的解放区说必须要用渤海民做生意,日本人跟八路军做生意是很火热的,日本的宪兵护送货物到上海,而且还要护送货币回去,因为掌握了战略性的商品。如果中国在稀土上,只有我有,那么就有权要求你用人民币定价,或者是在座的企业生产的是独门产品,只能是东莞某家企业生产,全世界没有替代品,你就有货币定价权,取决于你手中的商品是否独特,你有独特的商品和竞争力,你就有定价权,或者是货币权和结算权,你掌握了结算权后就有定价权。这是国家行为和有独特竞争力企业率先走出去的行为,要进行配套,才可以将贸易结算用人民币,否则人民币是单向出去,无法在各个国家形成网络,例如巴西拥有人民币后怎么用,除非跟意大利、墨西哥进行交易的时候用人民币,才会愿意使用人民币,人民币解决多种的问题,中间还有清算中心的问题。根据历史的经验来看,要一步一步的实现是更加的复杂,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不能给大家满意的答案,不是哪个企业单独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战略,需要一步一步的推进,是漫长的过程,不会这么快和轻易的实现。
实际上中国在海外对人民币的定价出现了贬值,人民银行在硬顶,人民币远期汇率在下跌。因为出现了对中国经济很不利的情况,而且唱衰中国经济,例如中国地方负债,房地产泡沫,上市公司做假账的问题,中国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欧债危机导致亚洲银行和中国海外的资本金,因为欧洲的债务危机冻结亚洲地区的大部分的资金,最后会传导到中国,因此使人民币海外不断的贬值,大概贬值到6.5左右,中国人民银行定价是6.36。人民币在海外定价,还是在国内定价,谁说得算。出现两种定价的差别,从目前的外汇交易量和人民币交易量来说,因为国外是不可能进行人民币等值定价,这种趋势要关注,海外对人民币升值出现了逆转,中国是单方面或者是中国自己愿意定比较高的价格,这是有政治的压力,还有贸易结算的现实压力。现在的人民币压力让外汇交易员觉得非常的诧异,这种交易量已经出现了贬值的趋势,这个问题值得关注,人民币到底升值还是贬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银行和中国政府的意志,很大程度是外交和中美的博弈,中国要按照市场的汇率有可能出现贬值,但是美国不干,如果出现贬值的话,台湾第二次就卖F15,不是卖F16了,南海问题美国就进入。取决于双方的博弈,中国基本上是被动应对,如果局面不改变的话,人民币还是被动上涨,中国政府也不允许超越底线上涨,充气量一年就是1.5%,跟真实的情况不一定是一致的,但是中国政府不得不这样去干,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会朝这个方向走。
人民币存在很大的贬值因素,能往上升,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出现剧烈的下滑,例如升到1:6的时候,中国经济承受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拐点,到现在为止,现在这个价位还可以挺,如果从一年的角度预测的话,从政治意愿还会让人民币缓慢升值5%左右的空间。
2023-11-04 16:10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