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锣响,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揭开面纱。
11月2日,央行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央行主导的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貌似枚衔疾进,实际水流平缓取决于开闸大小。央行设置了两道防线,以防止资金洪灾。
第一道防线在境内区外,居民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内区外的银行结算账户之间产生的资金流动视同跨境业务管理。
第二道防线是分帐核算,上海地区金融机构可根据人民银行规定,通过设立试验区分账核算单元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区内主体开立自由贸易账户,并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分帐核算”是设立标志,自由贸易区内企业、个人、金融机构账户都将被标识,与区外账号“隔离”,并通过该实时监控被标识账户的所有资金流向,金融风险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央行设置了一道厚闸门,如果利率、资金出现异动,可以随时调节。
自贸区金融改革最大的动作是资本项目逐步放开。
区内的居民与非居民都可设立自由贸易帐户,通过该帐户实现全球流通。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及非居民自由贸易账户可办理跨境融资、担保等业务。条件成熟时,账户内本外币资金可自由兑换。也就是说,未来自贸区内会彻底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目前,自由贸易帐户有条件开放了资本项目,区内个人可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开展包括证券投资在内的各类境内境外投资、个人跨境支付、跨境贷款等,这相当于为区内个人打开QDII限制,可以自由投资。
如果借由自贸区通道自贸区居民甚至更多的居民进行大量境外投资,如此一来,区内居民身份含金量上升,其他投资者借此渠道出海者恐怕趋之若鹜,QDII业绩受到更严峻的挑战。恐怕国际资本货币市场如美股指数、债券、外汇等也会受到波及,“中国大妈”取代“渡边太太”占据国际证券市场的半壁江山,时间虽然很长,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影。
QFII规模也将扩大。按照《意见》,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按规定进入上海地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场所进行投资和交易,以及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等;区内主体QFII不必再等旷日持久的审批,大量境外资金可以通过区内平台投向上海市场。如果境外金融机构积极对待自贸区金融政策,可以想像上海的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会有一波冲击,以利好为主,波动会增加。
离岸金融业务自贸区与香港并行。区内主体的境外母公司可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点心债”发行除香港外,又多了上海自贸区。区内机构可以在境外进行本外币融资,根据经营需要,注册在试验区内的中外资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可按规定从境外融入本外币资金,同时完善全口径外债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外债风险。对于境外融入的人民币有明确规定,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从境外借用的人民币资金,不得用于投资有价证券、衍生产品,不得用于委托贷款。自有资金、外币能够转换,可以投资上海的证券、期货市场,但不能借入人民币投资,以免泡沫与套利。
区内机构自由度更大,风险也更大。央行允许区内机构按规定基于真实的币种匹配及期限匹配管理需要在区内或境外开展风险对冲管理。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按规定开展境外证券投资和境外衍生品投资业务。要求区内金融机构对汇兑敞口头寸进行平盘对冲。记忆力好的投资者,也许还会记得2008年前后中国大型企业投资境外衍生品市场大亏其本的噩梦,因此,区内中国金融机构恐怕还以对冲风险为主,而不会贸然下海进入高风险的衍生品市场,到时候,不要说金融机构负不起这个责任,恐怕央行都难以担责。
虽然细则没有出台,但央行态度积极。据上海东方网报道,《意见》出台的当天下午,央行上海总部召集了沪上主要银行行长和部分专家学者开会,对《意见》进行说明。央行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态度,“鼓励金融机构尽可能快地行动起来”,即可以先出产品,包括券商等在内创新都不要等细则。从目前的进程来看,各银行很快会接纳自由贸易帐户。
中国大妈取代渡边太太的时间短则三年,长则十年。
作为基础条件的货币自由兑换,时间很难确定。可能很快,可能遥遥无期,取决于试验结果。如果风险可控,将很快推广到其他区域,如果真如IMF的估计,有相当于20%左右的资本流出,可能会暂停一段时间。央行对自贸区的资金保持严密监测,以防无限度套利,资金进出仍以鼓励实体投资,鼓励境外直接投资。
金融机构已大规模进驻自贸区。据香港《文汇报》网站11月29日报道,目前自贸试验区内已有47家金融机构获批牌照,包括9家中资银行分行、12家外资银行支行、7家基金公司、2家交易平台、1家支付类机构,此外还有332家与金融有关的服务业机构。
万事俱备,只等技术平台铺设到位,如果央行的态度是不必等到细则出台,没有裁判员的吹哨声,一场金融行业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