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2011年2月上海崇明某地块,出让时溢价率高达115%,属于崇明地区的单价总价双料高价地。然而时隔一年多后,该地块或因市场因素被竞得方退地,并再次进入土拍市场,以底价成交后,较之上次2011年最终成交价缩水近一半。壮士断腕,也算是一种生存智慧吧。
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国家推出了四万亿投资计划,同时狂印钞票,猛发贷款。在房价迅猛反弹,及低息、量大、易批的信贷支持下,在 2009-2011年间,相当多的房企大规模扩张。除了原有的许多开发商企业疯狂购地外,连原本没做过房地产开发的外行,比如浙东浙南的诸多制造业企业,也受不住诱惑加入房地产开发阵营。
孰料,2010年房地产调控一波接着一波,而且国家开始收缩银根,加之楼市逐步降温,很多没有经验的开发商很快就懵了,这也成为很多浙商其后(延续至今)悲剧的开始。
现在回头再看,2009年购地,时机仅次于2008年下半年,还算不错;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购地,只要是高价地、高价地,多半属于决策失误;2011年四季度至2012年上半年购地,再次重现“抄底”黄金季。
与顺驰同为一老板的融创,在2012年初,绿城遭遇困局时(那时绿城境况要好于当前的光耀),出手相救,同时也以抄底价从绿城手中收购多个优质项目,其后2012-2013年度,融创、以及融绿(融创与绿城合资公司)一跃而起,一鸣惊人,迅猛增长。在当年激进扩张中失去的,重新又在忍耐中获得。孙宏斌,注定是一个传奇。
光耀地产,原来一直根植惠州一隅,直至2009年全国楼市回暖、趋热之后,才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全国扩张战略,2010年和2011年集中购地,从扩张时机来看,属于较差时点。只要是从公开市场拿地,那个时段地价皆较高。一二线城市的地价,需要等到2012下半年,甚至是2013上半年,才逐步慢重新回到2010年的较高水平。光耀地产的扩张时机的失策,也就为其后项目销售遇阻、利润下滑,埋下了祸根。
正如光耀地产董事长郭耀名答媒体所言:“如果当时不走规模化,呆在惠州不出来,将来更加没有机会走出来,那么多品牌房企进驻惠州,本土房企很难竞争得过。当时的想法只有快速走出来,快速实现规模化,甚至上市,才有机会在这个行业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只是扩张时机欠佳,速度太快,摊子一下子铺得太大,加上政策变化,运气不好,当然也有操作层的失误,导致了一些问题。”
数据显示,2010年光耀地产销售金额为40亿元。近几年,从全国来看,正是年销几十亿元的开发商,最具有扩张的冲动。根据笔者的接触和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发家于某个地级市(东中西部都有),少数是省会城市,甚至还有来自于县域。在大本营已从事房地产开发十年左右(相当部分属于多元产业集团),完成了原始积累,必须向外扩张,才有可有进一步做大做强。2009-2011年向三四线扩张的较多,但近两年谋求向一二线扩张的较多。
这类企业的老板雄心勃勃,但经验不足,多属摸着石头拓展。扩张的步调有些零乱,尤其是拿地时机方面,或者屡屡错失佳机,或者总在高位抢地。年销 100亿至300亿级别的大中型房企,时机把握能力明显几十亿规模者。不过,就这轮短周期而言,2013年的高价地热(短周期的高位),注定将套住部分激进者,不管是几十亿规模者,还是超百亿规模者。未来1-3年,不仅有更多中小房企破产,还会看到几个类似光耀地产这样规模的房企的倒下。
(本文作者介绍: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中央电台财经评论员)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