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调整实已为之,也将续之。
在全球高端制造、高新科技产业竞争面前,只有创造良好生态环境、营造产业链协同基础和人才储备,才能在都市圈竞争中脱颖而出,筑巢引凤就成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必然选择。
同时,人才主力是年轻人,抓住年轻人,既有利于产业腾笼换鸟,也有利于消费升级换代,更有利于提升城市能级和活力,实为一石三鸟。
在此背景下,以人才的名义调整限购,既是为土地财政制造需求,也是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更是为都市圈之争谋篇布局。
人口流动的背后是资本的流动,人来了,钱也跟着来了,就需要更多的地。
力图引领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城市还将谋求增设、扩大新城新区,形成人、地、钱的良性循环,若非如此,土地供应难以满足人口增长,供求失衡的矛盾仍长期存在。
在鼓励城市竞争发展与调整住房限购之间,调控的天平也只能倾向前者,毕竟一切矛盾总是要在发展中来解决,这正是中国治理的智慧所在。
未来,全城限购也将倾向分区限购,导人流、去库存的板块放松限购,抑泡沫、补库存的板块继续严控限购。
不过,如果有更多省会城市放松限购,则会重挫县城去库存。
值得警惕的是,供应不足的城市如放松限购,即便是以吸引人才的名义,也可能导致供求失衡加剧,进而推升房价上涨压力,反而可能因此而被问责。
限贷放松不必幻想,或看三年。
2015年救市之时,我们曾说:“限购不重要,限贷才是核武器”,那时限购的放松并未产生明显作用,直至取消限贷。
2015年8月,我们提出“一线领涨、二线普涨、三四线城市房价止跌企稳,少数城市仍有下跌”。
这是基于2015年前7个月M2增量已达前三年的均值,8月之后的5个月时间预计M2增量将达4万亿,必将流入楼市、导致房价上涨,结果M2增量恰是3.9万亿,之后的情景是众所周知的了。
可见金融对于房地产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行政干预。
如今,资产泡沫已构成风险,限制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已成定局,加之货币收紧已是全球共识, 市场流动性已在央行的精准收放之中处于紧平衡状态,资管新规更让银行资金捉襟见肘,也拆掉了一条又一条通向房地产的资金之桥。
定向限额加息将使房地产资金难以增长。
我们预计,今年按揭贷款增速将保持在零增长区间(正负3%以内),定金及预收款增速也将回落至个位数。
钱少且贵有助于帮助房地产市场降温,市场将平稳下行,符合防风险的政策逻辑。
因此,放松限贷更无可能。
不止今年,未来三年,资金紧平衡的局势不会改变是大概率事件,限贷也成为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压舱之石。
限价调整近在眼前,但别奢望。
政策中最见速效、最受诟病的当属限价令。
限价令固然起到了迅速冻结快速上涨房价的作用,但在限价过猛的城市普遍出现“远郊盘比近郊盘贵、毛坯房比精装房贵、二手房比一手房贵”的现象。
不仅如此,房价倒挂导致关系买房、富人受益、刚需无缘,显然违背了“房住不炒”的定位。
“房价环比不上涨”也导致一些高价地出现亏损、延迟上市,并未实现补充供应的目的,供求失衡矛盾仍未缓解,供求关系的紧平衡继续成为大城市的新常态。
一二线城市会放弃控房价吗?
十九大报告言犹在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稿白纸黑字,抑泡沫、防风险仍是2018年工作的三大战役之首,放弃控房价,就意味着放任房价自由上涨,就意味着放任资产泡沫无限膨胀,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房价钢筋水泥铝型材原材料价格、资金人工成本都在上涨,地价不降的背景下,房价环比继续维持在2016年的水平上,难以服众。
对于房价倒挂现象,或将出现调整式、渐进式放松。
比如,高价地难入市的项目,可能会适度上调限价,但不要指望大幅上涨,能够贴着成本出货已是万幸。
比如,房价倒挂幅度过大的项目,可能会采取适度调整限价、缩小价差的策略微幅调整。
2018年,将不会公开调整“环比不上涨”的要求,但会上严下松、严控幅度,比如房价涨幅不超过CPI。
有无可能放开高端住宅房价统计,让买高价房的富裕人群以高房价之名多贡献地价、多缴纳税费,让地方政府多财政余力、多关注民生呢?
肥水不流外人田,让富裕人群的钱留在国内,顺理成章地均贫富,名正言顺地实现住房高端有市场、低端有保障,岂非皆大欢喜?
假以时日,或可预期。
限售加码或将增加,成为替代。
限售本为限制快进快出、短炒投机,但在房价受限的城市,其实政策价值已打折扣。
有些城市自网签之日限售两年,换句话说,两年之后交房即可转手,限售并未起到太大作用。
有人会说,限售令限制了炒房客短炒转手,其实,很多开发商都允许客户更名,换句话说,买房只要没有网签、交付,都可以通过更名规避限售。
也有人会说,开发商要回笼资金,就必须网签才能获得贷款,但炒房客如果想在短期转手,未必愿意通过贷款炒房,如用全款则并不影响开发商回笼资金。
其实,最根本的是,限价令已经让房价暴涨失去可能,而限价的城市即使不限售,炒房客也已经远离。
或许,即便限购、限贷、限售全部放开,只要限价一点不松,市场就不可能反弹。
尽管如此,限售依然具有心理上的威慑作用,也许,当限售两年到期之时,政府或再延长两年,也未可知。
用限售令替换局部调整的限购令、限价令,也许会成为某些地方政府暗度陈仓之策。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市场已经出现明显的下行信号,正如我们过去所说:调控加码已经接近尾声,未来基本不存在继续加码的可能,放松的惯性思维依然在轮回。
因城施策仍是准则,一城多策的责任下放城市政府,一定会出现乱象,只是在“控房价、抑泡沫、防风险”的总方针下,即使出现一些“小乱”,也无碍大局。
2023-11-03 11:53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