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好心办了坏事,限价下的楼市异化为“富豪游戏场”,刚需反倒被排挤出去了。于是,打破楼市“歧视链”,打破茶水费、号子费和走后门制造的腐败空间,给刚需购房机会,就得由政府主持摇号。清明节假期的4月4日,杭州发布摇号细则,凡购房意向客户登记数超过房源数的项目,开发商均应联系公证机构,采取公证摇号方式,按序售房。同时,摇号要对“无房家庭”(不含未婚、短期离异和短期卖房者)给予倾斜,提供一定比例的房源。
也就是说,开发商先要公示房源并接受购房意向登记,制定摇号方案。然后,与房管部门会商,公证摇号销售方案敲定后,才能申请预售证。可见,公正摇号已成为商品住房销售的必经程序了。不久前,武汉和长沙的“摇号售房”方案中,也明确提出,刚需“优先选房”,武汉甚至规定,40%的房源配置给刚需。笔者认为,“房住不炒”的顶层设计框架下,政府限价,不就是为了刚需能“上车”吗?因此,刚需“优先选房”是摇号政策的第一原则。
开发商提高门槛是“隐形摇号”,政府接过来能解决问题吗?估计很难。天上掉下馅饼,有钱没钱的都想要。巨大的利益刺激下,按下葫芦浮起瓢,违规层出不穷。摇号极具观赏性的传播效应,刺激需求和房价上涨预期。疯抢限价新房,意味着大家预期,以后新房价格至少会涨到二手房现在的价格,从而填平洼地。政府该怎么做呢?要么,干脆让新房价格看齐同区域二手房价,并通过大规模供地、租售同权、以轨交拓展外围等供给侧改革增加供应、分流需求。要么,政府将限价和摇号坚持到底,让市场逐步形成这样的预期:现在一二手房价“倒挂”没关系,政府主导的新房定价会成为“市场标价”,整个市场的价格会向这个价格靠拢;政府主导的摇号支持刚需,将分流市场需求。由此,限价和摇号,将打破大家对于“调控-松绑”轮回的预期。问题是,二线城市整体供地弹性并不高,近年来打造新产业集聚地风生水起,“抢人大战”愈演愈烈,需求却不断高涨;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松绑政策也是蠢蠢欲动,小动作不断,由此强化了市场“调控-松绑”将轮回的预期,即限价是暂时的,摇号是不得已的。
那么,楼市是否会在原有的周期性“钟摆回轮”框架内迎来又一轮反弹呢?
笔者认为,2016年10月启动的新一轮调控,到目前已持续一年半,很多城市还在加码调控。同时,楼市抑制杠杆和资金流入已上升为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高度。这都决定了历史不会简单地重演。
今年一季度,在银行新增贷款中,居民中长期贷款占26%,比2017年的39%和2016年的45%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下,楼市仍出现反弹迹象,显然表明症结并不在库存下降和供求紧张上,而很大程度是“去库存”政策效应滞后、金融条件仍宽松、地方楼市依赖、市场预期顽固等因素所致。
近3年的“去库存”叠加“降准降息”,带动需求膨胀和库存走低。目前,尽管“去库存”已入尾声,但近几年“稳增长”和基建扩张形成楼市“强依赖”,非热点城市政策并未同等力度收紧,典型的代表就是“限售”而非“限购”成为主导政策。
另外,基于地方和国企债务负担考虑,需要以低利率来降低转型阵痛,2014年中开启的“降准降息”通道尽管已在2015年底关闭,但基准利率一直保持在历史低位。同时,按揭政策自2016年底已收紧,并通过额度和占比“双控”抑制居民杠杆率,但居民借道消费贷款变相“加杠杆”的势头却开始转热。
2017年,消费贷暴增3倍,居民杠杆率从2016年的50%升至60%;2017年,开发商融资全面关闸,开发贷接近零增长,但自筹资金却“由负转正”,显示表外资金暗中接济。
另一方面,抢房和“摇号售房”背后是一二手房“倒挂”,大家预期倒挂部分将因未来房价上涨而抹平,由此导致房价上涨预期依然强烈。
不过,形势正在发生根本变化——以供求和库存、政府依赖和市场预期为代表的上述旧逻辑框架,已无法成为楼市走向的判断标准。
首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调控政策“双支柱”(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的新监管框架,也就是紧缩货币供应的时代已来临。近一个多月,全国两会及博鳌(楼盘)亚洲论坛管理层讲话更强化了这一点。
2017年,“去杠杆”重点是紧缩资金在金融体系中“空转”,楼市融资并未受太大影响,这是“准房贷”的消费贷泛滥、银行表外资金违规接济开发商的原因。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