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五
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加强对外合作,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积极开拓沿线国家市场,联合港澳开展海外经贸推介交流,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
强化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中欧、中亚、南亚班列市场化运营质量,支持广州港、深圳港等拓展全球海运网络,打造水铁联运中心。
支持发展“丝路电商”,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落实“外资十条”,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抓好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培育对外投资联合体,推动上下游产业“走出去”。
在去年中美贸易战的国际背景下,作为外贸大省,本次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提出推动外贸强省建设,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至于如何多元化,报告也列举了开拓东盟、日韩、中东欧、非洲等市场,在重点市场自主举办30场以上广东商品展览会。
剧透六
推进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政策
广东省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协调机制,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落实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
在科研经费跨境使用、取消办理就业许可证、实施港澳居民居住证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
2
委员建议
省政协委员常巨平:
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
“粵港澳大湾区面积大、人口多,港口旅客吞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均排名第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但人均GDP在四大湾区中处于末位。”来自深圳的省政协委员常巨平认为,粵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
常巨平认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存在湾区内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区域内经济融合进展缓慢等问题。
为此,他建议,建立大湾区协调机制,共同推进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的决策。此外,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基金,针对重大创新项目尤其是科技创新项目前期需投入大量资金、周期长、风险高等困难进行扶持,保障重大创新项目能够落地。探索成立中小企业银行,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科技创新。
“还应该加快大湾区内科技创新能力的整合,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创新走廊。”
省政协委员汪华侨:
建立大湾区传染性疾病一体化防控体系
建议建立大湾区传染性疾病一体化防控体系。
需打破体制机制桎梏,整合医疗资源,以医防融合为抓手,粵港澳三地联合建立大湾区传染病医疗研究中心;
以建立某几种重点防治传染病联防联控体系为契机,以点带面,统一标准,建立粤港澳三地共同参与的一体化传染病实时监测平台,同时深化合作联系及反馈机制,支持大湾区生物制品产业发展。
需通过全球招标,积极推动建立共享型智慧健康服务平台,结合广东省逐步推进的居民电子健康码建设工作,探索推动大湾区健康信息编码标准化,实现医疗健康数据实时上传,从而实现传染病防控信息的实时监控,同一平台发布传染病疫情及监控数据。
省政协委员陈宣群:
建议在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
促进粤港澳人才往来互通,便利三地居民创业就业学习生活,对增进三地人民福祉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多维度细化相关措施,便利三地人才往来。
应促进三地科研合作中人、财、设施互联互通,在湾区内探索“双聘教授”机制,允许港澳高校的一流科学家与学者在内地高校长期同时受聘。
其次,应推动粤港澳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升级,争取国家授权广东在大湾区开展港澳高校独立办学试点,争取实施港澳知名高校独立办学机构负面清单管理。应便利粤港澳人员双向通行,试点开通双向跨境绿色通道,允许部分经核准人员“零手续”进出三地人才合作区。
此外,应加强港澳人士在内地就业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探索给予来粤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办理居民身份证,享受购房和子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云洲智能公司创始人张云飞:
建立粤港澳三地交通管理标准互认体系
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交通管理标准互认体系,包括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交通标志含义认定、交通保险赔付标准等方面。
同时,以此为三地标准互认的试点,力争把珠海整个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与港澳的先进经验对接,进一步推动珠海与港澳的深度合作。
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利浩:
税制融合先行先试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某些区域,比如珠海横琴、深圳前海等地,进行税制融合先行先试,除了试行个人所得税的“港人港税”“澳人澳税”,还可以针对企业试行“港企港税”“澳企澳税”,通过允许企业选择母公司所在地税制的方式实现三种税制并存。
借鉴“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的思路,在高栏港拨出部分泊位给澳门使用,并配套仓储和物流用地。
这样,既可以大大便利内地特别是广东西部、广西、海南等地和欧洲特别是葡语系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也能大大增强高栏港的经济活力。
(来源:南方楼市)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