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息免税救市
●央行昨日宣布,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
●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双率再下调
中国人民银行8日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相关背景显示,这是央行近9年来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双双下调的举措也为近年来罕见。此前,央行于今年9月15日宣布,在4年来首次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的同时,还下调了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此间专家指出,在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各国央行正相继采取降息等诸多举措提高市场流动性予以应对,来有效提振金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利息税暂免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有关规定,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我国自1999年11月1日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来,在鼓励消费和投资、合理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新情况,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调整
央行去年以来调整利率时间表
存款利息税调整后股市表现
新闻分析:中央组合拳力保经济稳定
华尔街金融风暴8日当天引发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行动施以救援。就在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央行宣布减息的当天,我国央行也宣布了降息举措。
此外,我国将从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自1999年开始实施的存款利息税将被暂时终止。
1、打出组合拳防止经济下滑
专家普遍认为,8日晚间的这一系列货币财政组合拳,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升市场信心意义重大。
“政策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加强企业的经营能力,以避免实体经济受到损伤,从而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双率”调整将有利于解决企业融资问题。
“其中,利率下调意在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则意在解决企业的流动资金可得性问题。”李扬说。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分析师左小蕾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一系列政策都是出于防止经济下滑的考虑,意在“促进投资、保持增长”。
市场人士预测,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百分点,可释放超过2200亿元的流动性。
2、降息免税有利于刺激消费
“除了出于对经济下滑的担忧之外,央行的举措也是对全球降息大背景的回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主任巴曙松说。
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近期纷纷开展注资行动。美国则更是出台了7000亿元的巨额援助计划。就在8日当天,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同时宣布降息。与上个月只针对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不同,我国的此次利率调整还下调了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下调一定程度上将有利于刺激消费。”左小蕾说。“存款利率下调后,物价上涨将对居民储蓄造成一定侵蚀。因而此次对利息税暂免征收,意在增加储蓄收益,是对储蓄人利益的兼顾。”李扬说。专家指出,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面临的新情况,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3、防止经济可能受负面影响
此外,此次调整也有提升市场信心的意图。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说,目前我国股市受国际股市波动影响较大,我国需要加强对国内价格的控制力,这次调整有利于提升市场信心。
不过,与以往利率调整所不同的是,此次央行并没有对货币政策调整作出更多的说明。分析人士预计,未来货币政策走向或许将更具灵活性和预见性。
“此次调整是决策层对中国经济有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的防备和提前应对,是一项前瞻性、预防性的政策。”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虽然前几年为防止经济过热、控制通胀压力,央行曾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银行利率,但人民银行此次对“两率”进行反向重大调整,市场却并不感到意外。在美国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已成当前重要任务,相应政策灵活调整正是题中之意。
央行新闻发言人4日上午就美国国会通过《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等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就曾表示,人民银行将进一步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此外,专家认为,在货币政策保持灵活性的同时,要想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还需要出台其他更多政策。
“国际金融动荡给中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首先会体现在外需放缓方面,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对经济的更多拉动。而单靠货币政策不能解决内需问题,这就需要出台在增加就业、提高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相应政策措施。”巴曙松说。
降息减轻房贷压力
不管是对于房产开发商还是购房者来说,降息都绝对是一个利好消息。根据计算,此次降息后,以贷款50万,还款年限20年为例的话,至少每月可以节省110元。不过专家表示,连续的降息虽然能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仍救不了楼市。
分析人士表示,降息可降低开发商还贷压力,降低按揭购房者的还贷压力。不过,降息对于房价的影响,现在还不宜过早下结论,一切有待进一步观察。
据介绍,虽然此前有开发商为收回资金,在销售楼房时有促销动作,但这并不等于楼市会走低,因为广州目前上市销售的楼盘大都是去年拿地的价格上开发的,“地价高,开发价也高”;此外,购房者目前也在观察楼市走向,换言之,购房者心里也有个房价“上限”,只有房价达到其预期价格后,购房者才会出手买房。
在还款这一方面,以现在最为多见的 5 年期以上的商业贷款为例:
9月16日降息前5年期以上利率:7.83%
9月16日降息后5年期以上利率:7.74%
10月16日再次降息后5年期以上利率:7.47%
专家:连续降息难救房市
对于本次降息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明天地产业务发展中心总监贾玉鹏认为,有积极影响但是效果依然不明显。对人们的心理预期的影响比实际的影响要小。影响到房地产市场最重要的两个金融政策还是二套房贷政策和开发贷款的政策,而目前这两方面的政策还没有任何松动。
中原地产华北区董事总经理李文杰也否认减息会起到“救市”作用。针对当前楼市普遍低迷的现状,银行“从紧”的信贷政策将保持不变,仍会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业绩良好的房企合作,并谨慎对待个人房贷业务。
楼市期待政策进一步松动
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传统的“金九银十”在今年可能要成为历史。不过,央行昨晚出台的降息措施或许会让房地产商重新找回一些信心。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降息对目前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将是重大利好,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楼市资金不足的问题。业内人士也认为,未来可能还会出台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政策。
主要城市房屋成交堪忧
9月份,全国重点城市的房屋成交状况几乎都出现下滑态势。根据天相投资的最新统计,9月上海、天津、深圳、广州、杭州等重点城市的房屋成交持续低迷。
其中,上海9月成交量同比下降74%,环比也下降了22%;杭州新建商品房成交1481套,环比减少5.97%;成都市区商品房成交5378套,同比下降50.13%,环比下降6.09%;广州一手住宅成交3923套,成交面积44.7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6.47%,环比减少15.58%;而深圳9月新房成交只有3276套,环比下降3.05%,均价11685元/平方米,环比下降17.95%。
而在“十一黄金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楼市再次遇冷。9月29日到10月4日,北京商品住宅期房签约仅412套,较去年同期下滑七成;深圳每天平均仅成交60多套,甚至赶不上平时的日均销量。
降息利好房地产市场
面对当前持续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业之前曾多方呼吁放松有关政策,新的降息对他们来说不啻是一场“及时雨”。
央行昨日晚间宣布,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且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业界人士多数表示这对房地产市场是较大的利好。
不过,深圳某机构投资部策略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降息虽然是一个很大利好,但并不是针对房地产的,而楼市已处于明显的下行通道,这次调整可能只是开始,未来可能还会有专门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利好政策。广州房地产专家韩世同也表示,政策的松动是必须的,而且非常必要。
另据报道,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日前明确中期票据恢复接受注册后,将优先支持大型权重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和股东增持,但房地产企业除外。对此,天相投资分析师认为,这可能意味着政府后续会出台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房地产行业政策,而政策松动的概率较大。
地方政府已开始“救市”
事实上,今年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趋冷,不少地方政府已相继出台“救市”措施,以挽救房地产颓废之势。
7日,北京市建委颁布通知,自当日起,新申请预售许可的开发项目原则上不再分摊建筑楼栋外的公用部位。如果按8月份北京市朝阳区商品房13556元/平方米销售均价计算,一套100平方米低层板楼至少可节省近10万元购房款。
西安市对购房户按购房款总额给予0.5%~1.5%的财政补贴。长沙二手房交易税从1.98%下调至1.1%。进行“救市”的还有河南、重庆、成都、沈阳、福州和厦门等地。
地方政府的频频“救市”引起了不同的反应。天相投资分析师张旭明表示,地方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出台相应的刺激楼市政策有利于当地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则认为,地方政府救市本来是想挽回楼市的颓势,但出台政策越多,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则越大。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