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有资格成为东莞的买房刚需吗?这是一个忧伤的话题。自东莞房价“脱胎换骨”后,楼市刚需也不再是从前的样子了。在二胎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东莞改善需求不断抬头,已慢慢转变为“新刚需”,成为楼市重要的购买力量。
改善族成为新刚需
如今,东莞改善需求有多高?据天为地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东莞适合首次改善型产品(100-130㎡)在全市住宅成交(套数)中占比达到了44.92%,已略超刚需(80-100㎡);而改善型产品(130-160㎡)占比则为9.14%。
而从近期东莞楼市的市场表现看,改善性需求也明显比较旺盛,卓越维港、光大山湖城等多项目入市,能满足换房需求的100㎡以上高拓四房都是推货主力,深得改善型客户的青睐。
如近期又加推了一批96-116㎡三四房产品的卓越维港,据房掌柜现场观察,去化率最快的便是116㎡四房,开盘1个多小时便先于其他户型被抢购一空。据现场销售介绍,当晚前来抢购的,多为城区及其周边改善需求客户。
而最近开盘的多个项目,如碧桂园紫宸府、中惠悦湾、万科中央城市花园等,也吸引了不少改善客户前往抢购,四房去化率颇高。
不过,如今东莞房价已今非昔比,改善客也已沦为“新刚需”。就目前东莞市场而言,面对大户型几十甚至上百万的首付,大多数的改善需求已不如从前一般豪气,可以“持一买一”,有不少人选择的是“卖一买一”。
只是,“卖一买一”听着很美,既能筹集首付,再购房还能认作首套降低入市门槛,但期间风险也颇大,尤其是现阶段。
业内人士提醒,新刚需换房既涉及卖房、买房,过程纷繁复杂,若不谨慎则易出现纰漏,特别是先卖后买的新刚需,容易面临缺首付资金、卖买之间的“时间差”等问题。要想顺利升级置业,就要好好了解换房会有哪些风险,并规避风险。
换房有风险需注意
案例一
资金监管不到位,200万房款不翼而飞
如今二手房交易多涉及赎楼环节,虽说产生费用基本买家“买单”,但若交易环节出现资金监管漏洞,业主还能置身事外吗?最近,一则“担保公司员工私自挪用房款”的消息被传开,就在东莞引起了不少关注。
原来,今年5月底,业主周先生和买家何先生,通过东莞中原地产交易长安一套商品房。期间,涉及赎楼环节,便委托了广东南枫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对外推广:泛华金融服务)进行申请贷款赎楼手续,同时签了担保协议和赎楼合同。
6月,按照约定,周先生将银行卡、密码及U盾等交给担保公司经手员工叶某,经协商,何先生也陆续将首期款和尾款打入这张银行卡内,而不久后他们也收到了盖有“广东南枫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公章的收条,一切似是按程序顺利进行,却不想中间掉了链子。
7月初,业主突然联系不上叶某,随后一查才发现,何先生本该转到自己账户上的首付款,被叶某转进了自己账户。东窗事发之后,其他受案人也陆续浮出水面。根据中原地产公司透露,仅其公司涉案交易就有四单,金额预估在200万元左右。
据悉,除东莞中原外,其他房产中介公司也有交易涉案。而据警方通报,涉案人员叶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虽然此违法行为只是个案,但也暴露了东莞二手房交易中的薄弱环节——资金监管。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东莞多数担保公司通过“以贷冲贷”的方式去完成赎楼,即用买家的贷款去帮卖家赎楼并由担保公司进行资金监管,目前东莞从事担保服务的金融公司良莠不齐,一旦监管不到位,放款则很有可能被挪作他用。
当然,这一风险是买卖双方不可控的,要规避这一风险,只能当事人多留个心眼,签署公证委托和担保协议时,不仅要选口碑好的公司,还要注意细节条款,保存对自己有利的证据。
案例二
银行放款延时,业主房财两失
与上述个案相比,近期东莞换房交易中,最大的风险还是来源于不断收紧的金融环境,尤其是二手房交易,因银行普遍延期放款,这对部分“卖一买一”的换房族而言,打击是致命的。
长安业主张先生最近就因为银行放款问题,被搞得焦头烂额,自家房子交易被卡不说,其看上的深圳松岗二手房也面临着违约风险。
原来,基于工作和生活需求,张先生打算趁东莞房价高企时抛售东莞房产,筹得资金后到深圳买一套。今年4月份,张先生与买家、中介签订了三方合同,协议买家找担保公司做快贷进行赎楼,本来以为很快可以完成交易,却不想卡在了银行贷款环节——政策风向转变,银行放款迟迟未到账。
而此时,张先生已经在深圳松岗看中一套二手房,因此前被中介和担保公司告知,他长安房产的贷款会在7月初发放,未免自己看上的房子被抢走,6月底他便与深圳松岗业主签了协议,并交了定金。
“政策大环境是这样,我理解,但我的卖家不理解啊。同贷书出了,房款迟迟批不下来,松岗二手房卖家都等得不耐烦了,我现在不仅买不到房子,还要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几十万违约金呢!这个责任谁承担?”
事实上,如张先生一样,因银行放贷问题引发的纠纷,并不在少数。业内人士提醒,越是在政策调控期,买家越要理性对待,尤其是银根收紧期,“以贷冲贷”的换房方式是很冒险的。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