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还需精细制度设计
网民“陶凤”认为,“以房养老”在中国水土不服,呈现供需两头都不热的状态,原因在于“以房养老”的双方都觉得参与其中似乎并不划算:老人担心自己活得不够长,从而得不偿失;保险公司的顾虑在于参保人寿命,也在于道德风险和房价下跌。加上法律、监管层面的政策缺失,使得这桩买卖并没有被主流养老群体接纳。
“我们正在步入老年社会,解决养老问题迫在眉睫,既然要推广‘以房养老’,就要在各个环节上做好,避免疏忽和漏洞。”网民“王宋梅”说。
网民“张国栋”表示,“以房养老”扩围固然前景看好,值得期待,但不能止于扩围,还需要考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进一步提高“以房养老”保险的质量和效率,以吸引公众参与。在有关道德问题、家庭伦理方面,重在宣传引导和个体觉悟,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则有赖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比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以房养老”纳入法制轨道;坚持“房住不炒”,建立长效调控机制,给人们以稳定的预期;办理手续简化,条款不能太专业,要让人看得懂等等。
网民“易永英”建议,应加强“以房养老”制度设计。“‘以房养老’在政策上涉及我国下一阶段需要改革、尚待突破的领域,‘以房养老’扩围,除了自下而上的市场化运作、逐步发展,更需要将其纳入市场化改革顶层设计范畴,在法制保障、政策引导、市场配置、行业发展等方面加强规划和统筹协调。”此外,网民“易永英”还提出,要发挥保险机制的重要作用,并要特别注意加强市场监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高宝华认为,银保监会在全国范围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行之有益的市场化养老模式,对于缓解养老市场供需缺口、扩展养老服务产品、提升老年人群养老保障水平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目前试点的情况来看,成效仍较为有限。究其原因,这与符合条件人数太少(承保人大多是无子女的老人或单身老人)、城市房价高涨且波动大不易评估、以及老人“家产传后”的传统观念、保险流程较为繁琐等因素有关。今后,保险机构要在加强风险防范与管控的基础上,还应在适当放宽承保人条件、精准住房评估、简化保险流程、丰富承保内容等方面下足功夫,提升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成效与影响力。
针对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蒋洪卫还提出了他的个人见解。“现有的以房养老产品本质是利用房子本身价值来供养老人,但其实最好的方法是让房子既能传承,又能让它发挥资产属性来养老。举例来说,如果北京有一套价值1000万的房产,按照现在以房养老产品,就是做减法。比如,(老人)每年养老花掉20万,然后一直减到老人去世之后,然后把剩余资产兑换给家属。但如果换个方式,1000万的房子如果能有500万转化给流动、有收益的资金,仅收益部分就可以覆盖养老金。这样年轻人既可以继承房产,老人也不需要再掏钱养老,这种模式才有可能会成功。不过,由于涉及到资金的安全性,一般的民营企业并没有信用度运作,上述模式具体落实方式需要银监会协调考虑,需要央企、国企来操作。”他表示。
(房掌柜整理自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网财经)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
2023-10-19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