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2010年4月14日的国十条至今,全国楼市由普遍恐慌到逐渐适应再到顽强反弹,就好象是感冒药的升级换代,房地产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式手段在新政下愈演愈新。
“苦等了几个月,房价没跌反涨!”,消费者铺天盖地的抱怨,使得二次调控的呼声在进入9月以来愈发高涨,9月29日晚7点,二次调控也终于震撼出台。
先参考一下二次调控方案中的几个政策——
二次调控包括首套首付提至30%、全面暂停第三套房贷、限定居民购房套数、严格施行问责制、加快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加大住房交易市场检查力度等多种措施。
此次调控其实只是针对上次“国十条”的进一步落实及巩固。停三套房贷、提高首付的阶段调控效应或许又是昙花一现,并不能抑制住真正炒房者的投资热情;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说白了,还是继续加大保障房、公租房的建设,完善中国住房供给的双轨制;关于施行问责制、加大检查力度,都是中央对地方政府执行力的督促。
认真分析近几个月楼市起伏及现状,笔者认为,房价居高不下,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刚性需求始终庞大。提到刚性需求,几乎是个快说烂的话题了。这是所有人都看到、想到、知道的事情。中国由于历史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产生了1970年至1985年的“婴儿潮”,以至于现阶段80后普遍处于结婚生子置业安家的时刻,再加上中国人“以房为家”的传统思想,刚需购房热情非常高昂。首付上涨一成,受影响的也只是部分刚需。
第二,四月新政刺激观望情绪,导致商品房交易厚积薄发,量价齐升。新政出台,无数人对新政期望非常高,一度认为中国房价将受政策抑制。所以市场前期俱是乌云密布,购房者驻足不前,炒房团谨慎出手;而开发商受新政影响,齐齐捂盘不开;几个月后,市场开始适应政策,积压下来的购房需求在有限的房源下爆发,使得成交量、房价节节高升。二次调控或许会影响到成交量,导致形成新一轮观望情绪。
第三,中国经济过于依赖土地及土地附属收入。房价之所以越调控越高涨,主要是地产开发商手里抓着两张王牌:一是政府的GDP;二是银行的贷款。地产商,其实只是一个中间商,连接政府、银行和消费者的商家。他们也知道政府对GDP的看重,所以,极力造房,卖高价。只要GDP和房地产保持亲密关系,中国的房价就没有下降的可能。下降,只是暂时而已!
第四,中国民间闲散资金投资渠道过少。纵观国内这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国民闲散资金流越来越壮大,炒外汇炒黄金炒邮票炒茶炒酒甚至炒姜炒蒜炒粮油,简直是无一不炒,可一直没有一个炒出真正成规模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内对民间资金的引导不足,没有正常的、健康的流向渠道。而所有被“炒”的种类里,房子似乎是经久不衰,即使是经历了2008年金融风暴,也是立马反弹直接翻番。所以,“炒房团”国内处处开花,给飞涨的房价火上浇油。限套?我以其他户名购买;限外?OK,我以当地亲戚朋友名义购买,甚至虚构户名;限贷?OK,我全款。这样一来,商品房交易立马成了买方市场,不涨才怪了。
第五,房价下跌将影响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这个一大部分人,包括开发商,包括政府部门,也许也包括你我。当前中国经济环境下,房地产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上中下游产业链。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房地产业,经过10年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条由多个行业紧密相连的产业链。统计数据显示:仅2007年商品房销售额总计就达2.96万亿元,对GDP增长的总贡献率高达27.49%。作为链接上下数十个行业的关键“节点”,房地产业在整条产业链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其波动对上下游行业的影响很大。影响面积与程度都非常巨大。房价下跌,将会间接影响到当地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而这是政府十分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无论是“国十条”,还是此次“新政”,都一直在强调: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所以,此二次调控,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到房价的大幅波动,目标应该在于稳定房价。可能会稍微影响到成交量,逐渐导致新一轮的观望。
综上,中国政府要抑制房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次调控,绝对不是终点,而只是新一轮房地产宏观调控刚刚起步而已。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