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今天上午,全国文明城市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东莞市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东莞市人大主任、市委书记刘志庚出席了颁奖典礼。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迅速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跃变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制造业名城,创造出城市发展的“东莞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与此同时,30年来,东莞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如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一样,硕果累累,成就巨大。此次获此殊荣,实至名归。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精神文明建设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这个历程是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思想道德的大碰撞,科教文体各项事业的大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可以说,是一个艰难的“爬坡”过程,是一个人们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
1978~1989年 萌芽
1980年以来,东莞成功推动“传统农业社会”向“商品农业社会”过渡,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商品农业的发展格局,全面开启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伟大征程。
从1983年开始,东莞市委成立了市(县)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设立专门的办公室,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1984年,东莞市委发布1号文件,作出了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1986年,东莞市委制定了《东莞市精神文明建设纲要》,为东莞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设计了一个明确的蓝图。
同时,东莞市以“治愚、治蛮、治脏”为突出内容,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教育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突破口,以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为切入点,大力倡导“爱国爱乡,文明礼让、勤劳务实,开拓向上”的东莞市风,开始尝试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单位活动,并形成了“六求六治”——求富治穷、求智治愚、求新治旧、求安治乱、求乐治庸、求洁治脏等的文明村镇创建特色经验。
1989~2000年 腾飞
从1989~2000年,东莞成功推动“农村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东莞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原来的农村乡镇变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富裕之后追求什么?”经过深思后,东莞的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加快推动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工作,使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得以顺利发展。东莞紧紧抓住人这一根本,始终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为实现农村城市化提供有力的素质保障。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创建,东莞市形成了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基础,以创建文明小区为重点,以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目标的工作思路和格局,出现了以城带镇、以镇带村、城乡互相促进、携手共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态势,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单项治理到全面建设、由临时性的任务到经常化、系统化、规范化运作的发展历程,涌现了成千上万的各类文明先进单位,成效十分显著。
2000~2005年 提升
2000~2005年,东莞围绕“一城三创五争先”发展思路,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综合竞争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现代制造业名城初现雏形。可以说,这一阶段东莞的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紧紧围绕创新东莞发展能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全面启动。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创建先进单位,其中长安镇、石龙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市邮政局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清溪镇、虎门镇路东村、市法律援助处、发展银行东莞分行分别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村镇和先进单位”称号。
2005年以后 创优
东莞围绕“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东莞的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推动东莞的转型发展,大力推进人的素质升级,加快人的全面转型,为经济社会双转型提供最主要的支撑。以关爱新莞人为切入点,努力在营造氛围、提升地位、办好实事等方面下功夫,使广大新莞人在经济上更有实惠,在政治上更有地位,在情感上更有归属,推动新莞人真正融入东莞,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让新莞人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2006年,东莞开展声势浩大的东莞城市精神大讨论,最终确定“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为新城市精神。
2023-11-04 16:10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