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偏慢,原因之一是地方没钱。企业债券融资助力,无疑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企业债券融资会不会重蹈地方融资平台的覆辙,带来潜在的地方财政风险?这是一个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成之后,会不会产生现金流?如果没有或较小,如何还债也将是一大问题。现今,保障性住房定义广泛。清华教师将以市场价一半或更低价格拿到的房子(自建房)定义为保障性住房。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等也是。不同种类保障性住房所能提供的现金流是有差异的。廉租房所能提供的现金流最为有限,所收取的租金甚至连维持住房的正常使用都有困难,开发建设资金无论如何都不是这样微薄的租金所能补偿的。
企业债券融资要不变成烂账,惟一办法是多建除廉租房之外的其他保障性住房。这样的保障性租房或者可获得较高的租金,或者可以高于(甚至是远高于)房地产开发成本的价格出售。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保障性住房到底要盖给谁?
住房制度改革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启动的。结果导致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纷纷利用各自的优势,弄到各种各样的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住房。特别是,这样的住房价格与商品房价格差距较大。“体制外”人员虽然有较高的收入,但高房价不仅剥夺了他们当前的收入,也意味着未来收入中有相当份额要用来还贷。一边是轻轻松松有房住,另一边是辛辛苦苦为开发商和银行打工。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扩大住房供给,让社会中的多数人通过商品房市场解决居住问题。但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与人力资本不相称,即使有所谓的购房补贴,也水平较低,且多年未调整,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商品房市场。
死结也就由此形成。公共部门人员工资本来需要提高,但是人们常常说他们有福利房,不应该提。结果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很难摆脱福利房。给公共部门的人员加工资,让他们也必须通过商品房市场解决住房问题,本是利国利民的政策,但是,现在一提加薪,马上就是骂声一片。工资水平的比较只能是在人力资本相近的人之间进行的。好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工资收入本应包括居住费用,但现在连起码的衣食住行支出都不够,这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这还会导致“堤内损失堤外补”,公共部门福利分房自增强机制就此形成。就是同在公共部门,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得到福利房。这样不仅体制内外住房待遇差异明显,就是在体制内也有很大的差异。最苦的莫过于那些拿着体制内的低工资,却没有机会享受到福利分房的人员了。也许,给公共部门人员加工资,应有附加条件,即享受到福利分房的人例外。加薪之后,公共部门人员只能到市场上找住房。
多品种的保障性住房,最后只会增加管理成本,带来新的不公平。如果保障性住房只有租赁房一种,可以根据个人(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实行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分类管理,那么人人有房住的公共政策目标就容易实现,而且,住房分配过程中的腐败行为也将得到有力的遏制,因住房分配不公所导致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现象也将得到根本性扭转。保障性住房融资僵局也许只能通过缩小住房保障范围(只给低收入者保障)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