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开发跨进“战国后期”
从没有哪个行业,像房地产业这样闹腾。随着国家经济转型的推进、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进行、保障房建设的迅猛推进,这个曾经一度暴利的行业,正在渐趋回归。而作为行业重要主体的开发企业,也正经历巨大的演变、裂变、痛变,多数企业越走越慢,少数企业加速前行。
不妨先看一组数据。2011年7月1日,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合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共同发布《201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排行榜TOP30》。值得关注的是,十大开发商上半年的销售金额,同比去年上半年暴增80%,而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今年1-5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8%。这就意味着,十强企业的销售增速,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众所周知,2003年以来,除了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曾一度放松以外,其余时间商品房市场受到了持续的紧缩型调控,但每年十强房企销售金额的准入“门槛”都在大幅提高,今年上半年底线已达155亿,同比增幅近五成。正所谓强者恒强。去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金额为5.2万亿元,十强房企的销售额约600亿元,所占比重近12%。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金额预计为2.2万亿元左右,十强房企的销售额为3300亿元,所占比重明显提高至15%。其中龙头企业万科,去年销售金额约占全国2%,今年上半年已提高到2.9%。
这些地产巨头之所以保持高增长,最根本的原因是“以价换量”,他们多采用高周转、注重跑量、快速扩张的战略模式。万科、保利、恒大、碧桂园、绿地等近几年一贯如此,而值得关注是,当前连中海、华润、招商、龙湖等一贯强调品质、追求利润、周转较慢的企业,也在慢慢转型。比如,今年以来,中海在深圳、上海、苏州等地采取了大力度的降价促销措施,引爆了市场需求,全国多个楼盘逆势热卖。
与十年前相比,我国房地产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五年前相比,我国房地产开发业的所处环境差别甚大;与保障房大规模建设尚未启动的三年前相比,我国住宅市场和住宅开发的形态几乎变样。在此条件下,房地产开发业加速洗牌,优胜劣汰进程提速,全国几万家开发商,纷纷调整、转型、整合、升级,各作打算,各谋出路。
广大中小企业暂且不提,他们中的大部分,皆命不由己,以前随波逐流,将来可能慢慢退出房地产开发业。接下来,重点分析一下大型房企的战略转型与提升。
上半年销售30强企业中,绝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根据股权情况,可分为四类:一是股权分散公司,如万科、金地等;二是民资控股公司,如恒大、碧桂园、绿城、万达、龙湖、雅居乐等;三是国资控股公司,如保利、中海、华润、中铁、首开、中粮、中信、绿地等;四是境外民资控股公司,如瑞安、九龙仓等。
还有一种两分法,即国企和非国企。非国企的一线开发商,股权关系相对简单且稳定,企业治理比较顺畅,多已实现上市。战略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领域:产品线配置和区域拓展布局。产品线调整方面:受制于持续的市场调控和保障房大跃进,很多以住宅为主营业务的开发商开始增加商业地产开发,部分企业积极进入保障房领域,倾向于拔高市场化的商品住宅项目定位,少数企业正在研究或已尝试性进入养老地产领域。区域布局方面:二三线城市成为大企业布局重点,甚至经济条件较好四线城市也成为拓展目标。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
2023-10-19 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