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跃进 贻害更大
为解保障房的资金饥渴,近期中央放开了原本紧箍的地方债和企业债水喉:发改委6月22日发布《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允许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和其他企业发债进行保障房项目融资;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也号召商业银行大力支持保障房建设。新政颁布后,一些房企和地方融资平台企业立即启动了以保障房为名的发债申请。「一些企业发债融资时,只是笼统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对于盈利状况、如何保证每年的利息偿还阐述得很不充分。这样的企业债有政府财政的隐性担保吗?如果没有,能发出去吗?即使以行政力量帮助企业把债发出去,还债资金从哪来?此外,如果地方政府缺乏保障房建设的监督制约,很可能导致保障房建设募集的资金被挪用。」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对保障房企业债感到担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说:「发改委允许地方发行企业债融资建保障房,意味着清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工作尚未开始就已结束,地方政府债务将继续膨胀。债务危机被推迟,但不会因此消失,而是以更大的规模爆发。」这些担心并非杞人忧天。广东省住建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向本报记者提及,发改委6月下旬下发通知后,他就听说有数家内地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企业立即更换了募投项目,装入保障房项目做成保障房企业债。而且,尽管发改委强调各地要加强对发行人密集资金使用方向的引导和监督,实际上却缺乏相关的明文细则。为缓解资金困境,大多数地方政府也想方设法调动开发商的参与热情。例如广州在住宅用地的竞价中设定了一个最高价,达到这个价格之后将不再上涨,哪家企业愿意无偿建设更多的保障房和公共配套,这块地就归谁。这当然比其他一些城市在出让土地时强行向开发商捆绑土地面积5%至10%的保障房配建看上去要文明一些,但依然是一种违背市场原则的方式。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赵晓斌就指出,这种方式推动了内地保障房建设的进度,但终归是「错误机制下的错误政策」。他表示:「政府不坚持市场原则搞保障房『大跃进』的结果,不是公共利益受损,就是变成了个人腐败的温床。中国高铁的『速度之殇』必须引以为戒。」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