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十来年发生的事情已经证明了龙先生当时提出的这些观点,指出的这些研究方向有多么重要”,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的家属区中,华工建筑学院退休高级工程师龙可汉对记者说道。他所说的“龙先生”,是他的父亲龙庆忠,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建筑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生导师之一,为国内创建建筑和城市防灾学的第一人。早在1986年,他就主持建立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建筑防灾研究室。
“将军县”中走出的建筑家
年中,广州乡土文化研究者陈周起与龙可汉一道来到江西永新县实地探访。永新县是龙庆忠的故乡。在才丰乡袍陂老居村,这位老辈建筑理论家约300平方米的故居仍旧保存了下来。在村口可以看到醒目的路标——“通往龙庆忠故居”,但老屋的保存情况并不怎么好,也没有什么进一步保护开发计划。陈周起说他曾经找到当地文化部门,希望能列入文保单位或者当地名人故居,但对方表示也是有心无力。对于这个在土地革命时期有数万人参加了工农红军,作战牺牲烈士达8000多人,出了42名开国将军,武风赫赫的全国第四大将军县而言,和“文化人”有关的遗迹,似乎是不大容易令人兴奋的。
永新县武风强悍,宋末,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龙率众反元,兵败被杀,随同起事的3000余人自沉殉国,事发地就在老居村如今所在的行政村——陂下。为纪念英烈,后人在此修建了“忠义祠”。后来“忠义祠”的一部分被龙庆忠的父母租下来开了间小店,龙庆忠就是在这里出生的。
龙家老屋现在不过是当地众多乡间民居中极不起眼的一座,但在龙庆忠出生的那天,这座四面漏风的旧屋,对于他的父母龙开炳和陈冬娥来说,想来是满室光明。在龙庆忠之前,他们曾经生育过8个男孩,但全部在4岁之前夭折。唯有龙庆忠因为得到外祖母的悉心照料,活了下来。
20世纪30年代 涉足建筑防灾领域
近几年,时常有水浸、冰灾等灾害屡屡占据报纸头条。全城戒备却往往难挡一夜豪雨或一股寒潮。“由此可以看到,内涝问题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城市的一大通病。透过城市内涝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足以引发人们对城市建设、管理的深刻反思”,陈周起说,“然而,并不是很多人知道,龙庆忠便是创建中国建筑和城市防灾学第一人,这也是他对中国建筑学的一大贡献”。
早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的《开封之铁塔》、《穴居杂考》等代表作中,已经可以看出龙庆忠对建筑防灾方面的兴趣:“慨夫建筑之为物也,成形于宇宙之间,干风雨,冒寒暑,受横力直力之震荡,遭理化灾异之变迁,一不适应,鲜有历劫久存者。其能得造物之宠而永垂不殒者,比结构合宜与施工切实也。”在对中国古建筑理论中“寓救于防,寓防于建”等观点作了深入研究后,他进一步在1980年的《华夏意匠》一书中指出:我国的建筑历史是经过与自然斗争即与寒暑风雪、地震、台风、大沙暴、大洪水、大寒流作斗争,同时又要与内战外患中之火攻、水攻战术的社会灾害作斗争。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应当怎样搞,有很多挑战。
龙庆忠结合历代建筑的构造和城市规划特点,提出了建筑防洪、抗震、防火、防风的“四防”概念,与他建筑教育理论中的“三法”(城市、建筑、园林规划设计法)、“三保”(建筑保护、保修、保管)互相辉映,并且提出“四防”实为后两者之思想和技术保证。陈周起指出:“从文献的检索和整理上和研究方向上,龙庆忠所做的这些研究工作无疑对建筑防灾学的创建及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小时候生活
对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作为中国建筑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同辈齐名的建筑学者中,梁思成的研究集中于对中国官式建筑的大木构架、法式方面;刘敦桢是“中国建筑界唯一读遍古代文献中有关建筑技术的学者”。与两位家学深厚的同仁相比,龙庆忠对一手材料占有程度不及,但在切入的角度方面却独辟蹊径。一是站在治国的高度,二是体会老百姓的切身感受。
“中国地域辽阔,地层板块构成多样,历史上天灾人祸就很多,中部黄河、长江的洪灾,西北的沙暴,东南沿海的台风和暴雨,似乎总在循环上演。龙庆忠出生于贫困人家,从小居住在破落祠堂里,对此特别有感触”,陈周起说,“他曾在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当过六年的技术官员,有机会参与到黄河河道的治理工作,对防洪抢险等工程有深入了解,因此为开展建筑防灾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实践基础”。另外,龙庆忠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对于引导他进行建筑防灾学的研究有较大影响。日本地小人多,处于地震带,对建筑防灾要求极高。龙庆忠在日本购买了很多防震救灾的书籍。
但龙可汉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龙庆忠的防灾体系更多地植根于中国的建筑和文化传统。无论是小时候的生活环境,还是成年之后在各地所见的实例,都是促成他走上这条路的诱因。他大量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整理和归纳防灾案例和经验,为中国现代的防灾体系建设鼓与呼。但遗憾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的城市防灾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操作体系和长效机制,水来时手忙脚乱,水退后皆大欢喜。直到近来,这一领域才逐渐得到重视。这也算是对龙庆忠和他的同仁们一个遥远的呼应。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