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东莞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莞房莞事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东莞文化60年:从文化沙漠到香溢四方热土蜕变

来源:信息时报  王汨 陈长亮 东莞房掌柜  2009-09-01 09:09:36阅读量:36484

60年,东莞发生沧桑巨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南方农村到如今闻名世界的制造业名城。东莞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也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从曾经凋敝凄凉的状态到百花齐放的“文学莞军”,曾被人们质疑“文化沙漠”的东莞,在新世纪变成了有声有色、莞香溢四方的文学热土。

上世纪50~60年代初:多反映农村生活 赛诗会很流行

东莞文学第一个醒目的坐标是40多年前陈残云所写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1958年3月~1960年3月,陈残云在东莞挂职县委副书记。挂职期间,他来到农村气味浓厚的水乡麻涌蹲点,并以自己在东莞的所见所闻为题材,以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用一年多的时间,创作了37万字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这本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东莞水乡的面貌,小说广为流传并被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故乡情》。甚至2008年麻涌镇政府牵头创作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大型组歌也名为《香飘四季》,足以见它的影响力。

与陈残云一样,上世纪50、60年代东莞作家的作品更多取材于东莞本地的历史变迁,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当时农村的生活故事。在写作题材上,也以民间故事、诗歌等为主,小说、散文比较少。当时出名的作者有谭日超、陈庆祥、李逸江等,作品多发表在《东莞报》副刊《运河》、《羊城晚报》副刊《花地》以及《广东文艺》杂志等刊物上。当时东莞出版的文学作品集也很少,1963年,东莞县文化馆出版了一本《1961~1962年群众文艺创作比赛得奖作品选》,仅薄薄十几页。

除了贴近本土的文学创作外,上世纪50、60年代的东莞还很流行一种群众文化活动──赛诗会。无论是公社礼堂、公共食堂、田间地头,到处都是赛诗现场,“大伙白天在大队劳动,晚上就把自己创作的民歌拿出来比赛。”曾任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文学会副会长、现年67岁的作家莫树材告诉记者。

“另一个娱乐活动就是看电影了,看电影在当时的农村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活动,播放的影片多是战争题材,如《南征北战》、《地雷战》等影片。当时大家看电影的热情很高,一般吃完晚饭人们就带上小板凳早早的在操场上抢座位,到电影播放时,操场上只看到黑压压的一片,好几千人呢。”莫树材表示。

上世纪60~70年代前期:文坛百花凋零 多为歌颂题材民歌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文艺界成了“重灾区”。各种文艺刊物全部停刊,一时间文坛万马齐喑,文苑百花凋零,在此大环境下的东莞文学也脱不了凋零的命运。“当时东莞作家以写民歌为主,内容多为歌颂大好形势和工农业发展,写其它题材的作品很少,小说、散文根本没地方发表,群众创作不活跃。”莫树材告诉记者,“当时我也以写儿歌为主,作品一般是发表在《广东儿童》等杂志上。”

“文革”时期,群众平时能看的也只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

“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东莞的文艺创作气氛才稍有好转。”莫树材回忆道,“业余作家文风比较好,大家开诚布公,互相鼓励,举办创作培训班时十几个人睡在招待所里,睡觉前大家一起谈创作,谈着谈着写作提纲就出来了,稍微整理一下就可写成小说、散文。”

分享到:
责任编辑:陈茵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新闻推荐

  1. 1国有大行集体表态:化解房地产风险
  2. 2东莞城区笋盘大盘点!2.5万套选1套 不能随意
  3. 3广深高速改扩建项目将实施 广州-东莞段由广深珠公司负责
  4. 4广东:9月个人房贷新增344.82亿 扭转前两月负增长态势
  5. 5央行行长潘功胜:稳妥化解大型房企债券违约风险
  6. 69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扩大
  7. 7【每日网签】东莞住宅10.16成交住宅141套,面积16004.8㎡
  8. 8多地土拍规则调整不再设置上限价格 取消土地限价会成趋势?
  9. 9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露面 前往顺德北滘南平路项目工地调研
  10. 10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分三类实施 已入库162个项目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