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国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强有力的调控下,尤其是“9·27”第二套房贷新政,对住宅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交易量和价格双下降、土地市场冷清的状况,行业整体不景气,刚性需求者重新回到市场消费主流。
房地产的调整周期是否已经基本完成,我们对“9·27新政”一年以来的市场进行盘点,以期得出对形势的清晰认识。
市场格局
●从“有价无市”到“量价齐跌”
在房地产开发商面临利润和经营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得不采取降价等切实可行的销售策略,维持了5个月左右的“有价无市”之后,不得不进入痛苦的降价销售期。究其原因,有几点可循,第一,楼市在缺少“投资和投机需求”这两个巨大的引擎拉动之后,需求结构单一,市场气氛逐渐变得冷清;第二,9月以前,国家金融货币政策将房地产的血脉卡住,宣告现金为王的时代来临;第三,部分地区房价增长超过人均收入增长,房价收入比陡高,缩减了自住需求,在房价下挫之后,消费者信心受挫。
星彦市场研究部据市房管局公众信息网备案数据统计得出,2008年1~9月住宅新增供应351.86万㎡、成交面积307万㎡,成交均价由1月的6297元/㎡下降到8月的4861元/㎡,呈现销售量萎缩、价格下挫的特点。特别是3~8月,供应明显大于成交,加上2007年推向市场是1000多万㎡的货量,实际上销售540万㎡,加上今年剩余的40多万㎡,现在的市场存量在500万㎡左右。供求比进一步加大。
在开发商使尽浑身解数进行“自救”之后,刚性需求被逐步释放;但相对2007年,价格下调和成交量下滑依旧成了东莞楼市今年的一个主旋律。
●面对危机,主动出击
面对危机,开发商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尤其重视市场宣传和推广。上半年,报纸广告投放比较少,特别是1~3月的投入,此时开发商基本用等待来对待市场,市场显得沉闷。随着销售压力的日益加大,市场需要一个活跃的气氛。进入4月,可利用的营销节点增多,如“清明”、“五一”等,开发商将营销推广重新摆在重要位置。此时市场价格在经历“团购”和“特价”的不断试探之后,与“需求”找到了一个切合点,也就是所谓的“第一次探底”。5512元/㎡的价格成就了31万㎡的成交量,也说明了开发商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在市场进入买方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期后,开发商越加重视市场的开拓,今年4月之后的报纸广告投放居高不下就能说明问题。报纸广告的投入出现了三个波峰,分别是4月、奥运前和9月,也可以说是卓有成效的,6月之后的成交量逐步攀升就是见证。
现象大观
●“高价地”成“烫手山芋”
2008年1~6月,东莞市成功交易土地共67宗330万㎡,商住用地流拍严重,多数以底价成交。“土地为王”的时代过去了,更多的土地储备只能是负担。
“烫手山芋”固然不能老握在手上。5月,东莞的宏远集团以500万元人民币买得了北京万信东莞水濂山的一块“昔日的高价地”,拥有了万科置地50%的股权,当时的股票价格有7个亿。昔日引以为傲,今天尴尬出售,东莞楼市的一大景观,当然这也折射出了开发商在做好“过冬御寒”的准备。
●开发商营销自救
2008年上半年,东莞楼市没有了2007年的疯狂与燥热,在坚守了9·27以来将近半年的有价无市、成交量萎缩的疲软局势之后,开发商翘首企盼转机尽快出现。在行业标杆引领下,东莞楼市从3月开始,采取措施刺激市场,经历了观望、降价、再观望、再优惠不断博弈的过程。
2月29日,万科·运河东1号“7折团购”,打破了楼市近半年的沉闷,也拉开了东莞楼市的促销战!受到“团购”刺激,3~4月形成了一个成交小高潮。
1个月左右的时间,“团购”疲软了,营销转而用“特惠”吸引客户,基本方法是限量推出些折扣较大的单位!5月,东莞楼市就上演了一幕幕“大折扣”、“特惠”好戏。另外,诸如“买房送车”、“送非毛坯”、“送学位”等营销手段也是轮番上阵,不绝于耳。在开发商方面,先是万科、光大等大开发商领跌,然后形成中小开发商全面跟进的态势。
●“金域蓝湾”的启示
关于其“逆市热销”奇迹的缘由,我们总结了三点:1、合理的定价策略,有效激发了刚性需求,拓宽了客户渠道;2、做足了“内功”,更多地着手市场研究,避免了“削足适履”;3、做产品、做营销与做品牌是结合起来的,找到了各方的均衡点,并且适时入市。再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好苗子,可以说没有“很烂”的市场,但是生产和营销没有形成联动,确实是一件“很烂”的事情。
●“腾笼换鸟”——楼市端倪未现
东莞继续推进“双转移”,经济出现了一些变化,从长期来看,对楼市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现在出现了一个困惑,很多“旧鸟”飞出去了,新鸟没有进来。面对这样的环境,新鸟不会飞进来。刚才我们讲到东莞市场规模就极其有限而且分散,这样的经济调整将直接影响到房地产的消费。
(东莞星彦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会川)
2023-11-04 17:01
2023-11-04 16:10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