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肃个人简历:
穆肃,1981年12月出生于河南,广东省作协会员
《魔术师与传教士》获首届QQ作家杯大赛优秀奖、最具潜力新人奖,东莞市荷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2006年东莞市文学院签约作家,选题为长篇小说《上帝的旅馆》
“没有青春,但仍感谢东莞。”
和穆肃约见在大雨过后的黄昏,在东城步行街的一家咖啡馆。走上2楼,靠窗的座位上是一个戴着眼镜,穿着黑色对襟短褂的年轻人。耳边是轻柔的音乐,品一口咖啡,初次见面,感觉这不是我印象中的打工作家,充满了小资情调。我们的聊天就从识别身份开始。
身份:不写自己不赚眼泪
对于东莞,穆肃充满感激,“东莞是我生存与精神上的第二个家。我得到这个奖,首先感觉的是东莞的宽容。在文学院、在作协以及工作单位,我都遇到一些具有包容心态的人,他们提携了我。”但是他从心底里抵触被安在身上的“打工作家”这个标签。
“我不是作家,最多就是一个写作者,你叫写手也可以。打工是我经历的过往。但是我不想被打上这个烙印。”“知道吗,每个打工人仔身上都发生这难以回忆的故事。但是打工只是我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我的生命才刚刚开始,怎么能够给自己写回忆录呢?那样很容易陷入煽情的状态,容易满足别人猎奇的心理,也容易赚很多同情的眼泪,但是我不想满足他们。”
“要是有人看到咱们今天的对话,会认为我是忘本的人,其实我不是,我以为我只是向前看的人。”穆肃为自己辩解着,一口气说了很多。
抿一口茶,吃几口点心,坐在穆肃旁边的是一个写作认识的女性朋友。她笑着说,其实穆肃是一个外表阳光、内心敏感的大男孩,“一点点的波动,都会在内心刮起大风。”
“我把自己砍成两段,一段是生活,一段是自我。我还在谋生,却又励志改变自己。但不希望社会给与我太多的怜悯和帮助。”说这话的时候,穆肃倔强地看着窗外的人来人往。
穆肃不愿意打上“打工作家”的标签。也许,这也是他骨子里的那种叛逆。
成长:我没有青春
穆肃的笔名叫“小木不识丁”,就他解释,“我姓穆,就是小穆,目不识丁,表述我没文化的真实现状”。从13岁到26岁,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穆肃只读到了初二,13岁离开学校。“那时候不懂事,又争强好胜,和老师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老师把我赶了出来。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其实说没毕业也不准确,应该是被开除。”穆肃很坦然地说到那些过往。“这些年,我是转了一个大圈,才终于回到积极向上的道路上来。但我也不怪他”。
事实上,在穆肃被学校开除学籍前的一个月,年少无知再加上性子里那么一点可悲的叛逆,他曾撬开家里的柜子,写了一份留言书,偷了家里人一点钱,趁着苍苍的天色,走上偶像“上海滩黄金荣”的流浪天涯之路。流浪第七天,为了筹集回家的路费,13岁的穆肃找到一家医院卖血,拿到20元钱,乘坐上归乡的汽车。
16岁那年,他去部队当了两年野战兵,在北京寒冷的冬天里卖过烧羊肉串,卖过盒饭,在手套厂做过仓库管理员。2000年9月,19岁的穆肃来到东莞。“在塑料厂打工的时候,一天到晚要粉碎无数的塑料,身上都是塑料味。那时候一个月能拿600块钱,租房花掉300,就是这样,不吃饭也要攒钱买电脑。后来慢慢地摸上门道,就开始教别人学电脑。”
就这么省吃俭用地,23岁的时候,穆肃成为东莞一个小电脑商人,经营硬件,也做些平面设计、印刷彩页的业务,还有了一个小网吧。小网吧在去年东莞整治黑网吧行动中被清查了,又变得一无所有。
事实上,除了照顾自己,穆肃把弟弟和妹妹也带到身边,供他们读书、学技能,以便将来能有一口饭吃。回忆忍饿熬夜写《魔术师与传教士》的那段日子,“无意中看到网络上有次文学大赛(首届QQ作家杯大赛),就荒废了生意,专心写作。在写作这部小说的两三个月里,有着无尽的寒冷与孤独,那是一个冬天。”穆肃无奈地说。可他还是挺了过来,不但获了奖,还出版了自己的小说。
2006年东莞文学院签约了18个以东莞题材为主的文学创作项目,穆肃凭借长篇小说《上帝的旅馆》,为自己争取到每个月可以拿三千块钱,至少可以减轻了生活的压力。
那段人生对穆肃是灰暗的。以至于他曾经每晚都要背一首宋词才能强迫自己入睡。用网上别人给他经历的一句总结就是:他初二时被学校开除,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青春是什么?穆肃想了想,说,“我没有青春”。
创作:写的是我看到的痛苦和迷惘
正如穆肃对自己身份标签的不认可,他没有选择和郑小琼还有其他打工作家一样的方式,没有把自己太多磨难的过去,自己打工的经历写下来。聊天中,穆肃推荐的都是国外作品。从大江健三郎到村上春树,还有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魔幻现实主义鸿篇巨著《百年孤独》。这直接导致他在《魔术师和传教士》里虚构了两个吊诡的人物。面对人群,“魔术师”将真相隐藏于重重迷雾中,站在离人群无限远的地方,而“传教士”则孤寂地寻找真相。好像人生就是一把锁,穆肃试图用精神分析学的方法把人的自我最终都能追溯到一个决定性的源头:我是谁,我的来路和去处,我的罪和救赎。
小说是华丽的,加上对生活的感悟,文章灵气逼人,但正如荷花文学奖评委何镇邦的点评,“青年作家的阅历浅、对人生的思考少,虽然文章有灵气,但是往往没有厚度、深度,除了神奇的幻想、美丽的文辞外,提供不了其他任何东西。”但另一位评委李敬泽却认为这部小说背后的那个人比书本身更重要。“穆肃的经历,更像一个小说家的简历,而 很多小说家的简历都太像个白领或干部;我愿意相信,这个人作为小说家将有远大前程。”
对此,穆肃解释到,“很多人一看到《魔术师和传教士》这个题目就会误解我,其实都是在个人体验中提炼出来的,我写的也是我和我看到的痛苦和迷惘。”
除了获奖的《魔术师与传教士》,他的短篇小说《我的家族精神病史》入选中国作协主编的《2005中国网络文学》、短篇小说《藏传密宗遁地术》入选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青春文学双年选》,还曾参与东莞首本文图文本《快?感》的创作。
未来:寻找一个出口
在这之前,穆肃因为写作和父母多年争执。“保安也好,公司职员也好,或者开个小店,都是比写作正经的事。他们觉得作家离我很遥远”。
穆肃现在是东莞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每天除了正常的工作,都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他好奇的事物上。他写了一部小说,名叫《小人之书》。写的是生活中看到的每个平凡而矛盾,宽容又自私的人们。他想把书改编成剧本。
聊着聊着,穆肃突然从包里掏出一本书,名叫《独立制片》,厚厚的,是关于电影制作的。他和他的朋友正在准备为莞城一条老街拍摄一部纪录片。
穆肃还制作了一段未完成的纪录片片段,片名暂定为《猪年》。猪年春节回老家,他坐在摩托车上,手持一个DV机,把成群的绵羊、矮矮的平房和崎岖不平的小路摇摇晃晃地装进小小的镜头。耳边回响的是河南豫剧大师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选段。虽然还不能驾驭影视语言、对白还有拍摄。
太多的想法都要去实现,昨天下午,在QQ上,穆肃说他忙得没时间睡觉了。现在他面临一个转型,要在茫茫人海中,倔强地,为自己寻找一个出口。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