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讲通胀,因为热钱和资产直接相关
要分清通胀的来源和形成的动力,这个对政策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很重要的因素,不然很容易导致政策的误操作。现在通常批评根据货币供应量,货币多了物价通胀就上涨了。一般意义而言是对的,但是实际上货币多了引起了一般的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但是对于在不同的商品和服务之间同样的货币增长的速度涨幅有很大的差异。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多数工业加强制造业产能过胜。刚才陈主任提出来农业已经连续七年丰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多投入的一部分,相当于流入到资产。15年时间M2广义货币增加的8倍,今年已经会到72万亿。
中国正式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国。美国每年的M2每年大概是8.2万亿,增加投放是6000亿,加起来不到9万亿我们今年年底是72万亿,超过10万亿,他的GDP是他的三倍,但是我们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他们了。但是引发物价上涨的构成有很大的差异。1997年到2010年M2增加了8倍,CPI只增长了19%,房价指数涨了一倍、股票指数涨了两倍。从这个官方的数字看,超发的货币遭到了资产的上涨而不是CPI的上涨,这是目前近十年的上涨。当然大家也可以说数据的质量有问题,只能这样相信没有其他的渠道,即使犯错也是一贯的犯错,有一定的价值含量在。大家不同的收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感受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只能用这一个,不排除温不下来,调温度计也有可能。但是至少我算了一下美国、日本、英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近十及二十年的情况也大致是这样,增量的这一部分货币比讲稍得导致CPI的上涨,这在美国称为之谜。那么的资产怎么CPI上涨不了,中国也是这样的情况。我们看到11月份5.1确实出乎意料,但是增幅最大是食品达到了11.7%,非食品的通胀只有1.9%。如果去掉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只有1.5%%。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货币超发实现并不一定导致现行的简单相关的CPI上涨,在中国和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刚才陈淮老师半开玩笑的讨论,其中有一点是严肃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是资产。因为在增量部分导致货币,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比较小。理解这一点可以理解当前的很多政策有一个基调上的把握。
现象目前的紧缩政策核心我理解,两条线一个是农产品保护,另外一个作出紧缩的姿态来管理通胀预期,防止从粮食蔬菜价格的上涨广泛了扩散开来,这是当前的基调。这是第一点,要区分推动当前物价上涨的动力,才能理解我们应该采取的政策的基调,我们货币增发的流动性,叫热钱也好,叫投机性需求也好,基本上反映在资产市场上,所以我的结论是根据历史的经验,近十年来2004年的物价上涨,基本上直接推动力粮食,猪肉和蔬菜。所以等到蔬菜供应跟上了,基本上我们的CPI也就下来了,但是由此引发的货币鸿宏观政策的因所比对蔬菜影响要大。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