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以来,雾霾从北至南陆续侵袭中国25个省区市,覆盖近半国土面积。大范围持续多日的严重雾霾天气再次警示,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
面对越演越烈的雾霾天气,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近日坦承,雾霾天气的几乎常态化,已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而广大民众怨声载道得更为直白:GDP上不去,不会死人;雾霾问题不解决,那是要断子绝孙的。
雾霾天气的形成,虽然有一定的气象性因素,但根本原因还在于污染的加剧,在于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角度分析,这与工业用地异乎寻常的价格低廉所导致的工业用地超乎寻常的过度扩张不无关系。
据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城市地价动态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全国主要监测城市综合、商服、住宅和工业地价分别为3286元/平方米、6201元/平方米、4910元/平方米和691元/平方米,工业用地价格远低于其他用地价格。
由于土地区位差异,土地价格存在级差地租是十分正常的。问题在于,即便是同一块土地,如果作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其价格也会差异悬殊。工业用地价格异乎寻常低廉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不惜血本压低价格甚至是零地价负地价的招商引资。
与工业用地价格低廉相伴相生的,必然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之路。这种“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一方面造成国土开发空间布局不合理,另一方面导致日益严重的空气、水、土壤的立体污染。
工业用地异乎寻常的价格低廉,带来的是工业用地极其低下的利用效率。我国工业用地容积率普遍在0.3~0.6,而国外大多在1.0以上。国土部曾经对17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工业用地产出率不到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的2%。
工业用地极其低下的利用效率,带来的是工业用地超乎寻常的用地扩张。国外城市工业用地一般不超过城市面积的15%,而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平均在20%以上。其中,工业用地在新增建设用地中的占比,全国平均更是达到40%左右,部分地区甚至高达60%。
工业用地超乎寻常的用地扩张,直接后果是我国许多地区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导致国土开发强度逼近甚至超过合理上限。国土开发强度,指的是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据有关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国土开发强度一般不超过15%,大都市圈一般不超过25%。
按照国际惯例,25%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国土开发强度的上限,超过这个上限,人的生存质量将会受到影响;30%是一国或一个地区国土开发强度的极限,超过这一限度,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我国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国土开发强度都已达到或超过15%,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这些地区的国土开发强度都已逼近甚至超过30%。更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一线大城市,二三线城市超过25%的也并不鲜见。
雾霾天气越演越烈,与肆意突破国土开发强度极限、人均绿地面积过少、生态功能日益脆弱不无关系。除了雾霾天气这种人人可见的空气污染,一般人难以感觉到和监测到的,其实还有更严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地下水资源恶化等问题。
有研究显示,我国九成的地下水遭到污染,1/5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其中镉污染耕地涉及11个省25个地区。今年5月,广州餐饮环节食品及相关产品抽检结果显示,有44.44%的大米存在镉含量超标。
工业用地低成本过度扩张,其危害已不再局限于对住宅用地的挤占而导致住房价格的居高不下,对过度投资的助力而导致产能的严重过剩,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国民财富的流失,更严重的是现在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放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加以具体明确,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
2023-10-24 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