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地产被传倒闭的消息迅速升温,光耀集团董事长郭耀名也承认了困境。光耀地产错在扩张时机失策,自2009年起开始全国扩张,其实主要是2010-2011年拿了不少地。但是,现在看来,2010-2011年并不是购地好时机。加上政策的调控,房企该为错误买单了。
近日,关于光耀地产陷入经营危局的报道不断。这家总部位于深圳,曾经登上中国房地产百强榜的房企,在业内小有名气。所以,这些新闻的影响力,远大于几个月前,宁波奉化最大房企浙江兴润置业资金链断裂事件(负债35亿元,总资产30亿,资不抵债)。
近几年,笔者在为诸多大中企房企讲课时,总是反复讲到一个所谓的“投资三论”:何时投资?在哪投资?投资什么?开发商购地、并购、扩张,必须想清楚这三大命题:时机、区域、产品。想不清而乱决策乱投资,很可能最终会吃苦头。虽然中国住宅市场化历史只有区区十几年,但已出现了很多“惨剧”。
作为系列文章的第一篇,本文主要释述“扩张时机失策”。光耀集团主营业务为房地产开发,成立于2002年,自2009年起开始全国扩张,其实主要是2010-2011年拿了不少地。但是,现在看来,2010-2011年并不是购地好时机。
2008年,全国楼市快速降温;2009年在国家在大力刺激之下,楼市V形反弹,快速繁荣;2009年底开始新一轮调控,2010年房价继续上涨,但出现波动和地区分化,各地高价地频出;2011年上半年楼市仍然活跃,下半年快速降温;2012年上半年市场较低迷,下半年回暖,但区域分化显著。
上述是一个完整的房地产短周期。了解、认知和掌握短周期规律,对于指导房企选择购地时机,意义与价值皆巨大。其秘籍在于:房市变化领先于地市,一定要紧盯着房市变化,从而决定购地的策略与实操战术。房屋成交量一旦开始出现趋势性萎缩,应立即减少拿地,趋于谨慎;而等到房价由上涨转为止涨之际,应全部停止购地行动。
大道理讲再多,不如典型案例有力。案例之一,2004年,全国大概有三家房企的销售额首次超过百亿:万科、合生创展、顺驰。正是2004年,顺驰成为全国房地产开发业中最大的“黑马”,并喊出了要成为行业第一的口号。2004年和2005年,是顺驰扩张最疯狂的时点,其中长三角是布局重点之一。
但是,2005年二季度开始国家调控房地产(新老国八条),之后以上海为主的长三角市场,迅速降温,上海房价曾连续多月领跌全国(这一衰况,很多人不知情,或已淡忘)。2005年,顺驰销售额下滑,没能保住百亿,而万科和合生创展依然前行(其中合生那时生猛,后来掉队)。
2005年下半年至2006年,顺驰为之前的狂热扩张,付出了惨重代价,2006年无奈卖身,被香港路劲收购。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案例之一。回顾和研究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顺驰是绕不过去的。
案例之二,经历2006年降温之后,2007年全国楼市迅速回暖、热闹,下半年高价地频出。2007年底,上海普陀长风生态商务区爆出一个高价地,在业界并不知名的上海志成以黑马姿态突然杀出,以11亿元的超高价格从众多地产大鳄口中抢走地块,挂牌价3.14亿元,成交价接近挂牌价的3.6倍。
富有戏剧性的是,半年之后,楼市突然变脸,由热转冷,志成不惮于以损失3000万保证金为代价退地。更富戏剧性的是,3个多月后,当这块地第二次被政府出让时,志成再度出手,以底价获得,比第一次成交价大幅减少3.4亿元,缩水了三成。房地产市场,从来不缺传奇,也从来不缺悲剧。而志成这出戏,可谓悲喜交加。
案例之三,等到了2008年下半年,市场最低迷的时候,保利却逆势大举购地,事后证明多属抄底价,其后两年,保利货量充足,推盘时正好赶上楼市复苏、回暖、热闹,业绩大增,这才叫“弯道超车”。而与之相较,万科当时的预期较悲观,没有大量拿地,我记得直到2009年5月,肖莉才公开表示,2008年购地偏谨慎了。当然,比万科更悲观的,还有一大堆开发商。
2009年,随着房市回暖,下半年地市快速反弹,四季度已开始高价地频出,而真正的高价地大潮,出现在2010年。事后证明,此时属于拿地风险区间。2011年下半年房价下跌后,许多2010年的高价地项目很苦逼,少数没赚到钱。还有极端案例,直接把土地还给了政府。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