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机器 资本热捧
“文体不分家”的说法,用在万达集团的身上显得非常贴切。和体育产业相比,万达在文化产业上的投资数额更高、时间更长、品类更多且更加深入。
早在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把文化产业做成支柱产业”和“文化强国”两个口号,就让很多人看到了这个产业的真实价值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在这之前,王健林就已经开始对文旅产业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在当时的中国500强企业中,敢于向这个产业发力的企业并不多。
2012年,万达在武汉投资建设了中央文化区,仅汉秀和电影乐园的投入就达到80亿元,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单个文化产业项目。此前一年,万达和全球知名的弗兰克·德贡公司合资成立由万达控股的演艺公司,投资100亿元在中国打造五台大型舞台秀,位于武汉的“汉秀”便是其中首先上演的一场。
对于汉秀,王健林抱着很高的希望,他认为这样的创意文化产业“很让人兴奋”,面对记者也显得兴致勃勃:“你看过我们的汉秀没有?现在改得越来越好,大概到6月的时候,可以到达我理想值的90%。我看到那么多水下机器设备,还有天上的几十台设备,都会想,这么先进的东西居然是我们造出来的?这种感觉,精神层面的满足感是很不一样的。”
王健林显然希望自己的造梦机器更大一些。他做到了——万达院线上市后的确受到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连续拉出12个涨停,并在随后保持了强势,至今(2015年4月17日收盘)总市值达到约700亿元,位列两市文化传媒板块前列。截至发稿前,其市值甚至比2013年在美国上市的AMC院线市值的两倍还多。
面对万达院线受到的热捧,王健林认为,文化和体育产业一样,都属于稀缺资源,所以会有高估值的现象出现。如美国的动漫企业梦工厂,业绩从来都是亏损,但净估值最高的时候有40多亿美元。包括美国的很多电影企业,按净利润来说都属于亏损企业,但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大有人在。
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大企业目前仍然不多,且多数为国企,因此在资本市场上更属稀缺。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证明了文化产业在中国所拥有的巨大潜力。
王健林表示,在影视行业中,万达除院线之外,内容的制作和发行业务也将在今年开始出现更多跨越式的发展。在未来三年的规划中,利用万达院线、AMC的屏幕优势,万达将在制作、发行方面冲击国内冠军宝座,并达到世界级水平。
有评论认为万达做影视、文化、旅游、跨国发展,实际上是在给企业挖一条“护城河”,就是要在竞争者面前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这些大投入的文旅项目,不仅投资数额巨大,且对于战略眼光、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于其他习惯了以资金和土地为核心的商业地产公司来说,想在这些业务领域要挑战万达实属不易。
全国“扫地” 轻资产运营
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不同,万达借力机构资金做轻资产化运营,并非因为看淡房地产市场,反而是希望能够灵活运用社会资金,用更快的速度,完成对三、四线城市的广场布局。
这种类似“借鸡生蛋”的运作,实际是一种准金融投资行为,在整个地产项目投资的过程中,万达改变了先前拿地、投资、建设广场、配建公寓、写字楼和商铺的固定模式,转而靠与投资方的净租金收益中分成盈利。
从租金收益的角度来说,这些建在三、四线城市的万达广场和大城市看起来相差甚远。但如果从回报率方面来看,这些广场拿地成本较低、投资额相对较少,与大城市相比不一定差的太多。据悉,北京通州的万达广场开业租金回报率就达到了10%,而在王府井这样寸土寸金的地块,由于项目建成之后的成本极高(每平米七万元左右),回报率和通州的项目差的很远。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