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政民互动”栏目中,有一封标题为“广州市天河区积分入学不合理”的网民来信,信中提出批评:“统筹志愿的安排没有明确的规则,第一是不好操作,第二是存在权力寻租的空间。……想读公办学校的学生,只能寄希望于学位统筹。问题是这个统筹没有一个公平的规则,可以说完全是凭教育局来安排,那么必定会存在以下问题:(1)被统筹安排的学校离家太远,最终不得不放弃;(2)由于统筹安排的权力全部掌握在教育局手里,掌握这种统筹安排权力的人可以利用这种权力谋私,也就是存在权力寻租空间。”
这位网民建议,“选定一个日子,将排名前508名的人召集在一起,按照积分排名先后报名,已经被报的学位当场划掉……现在的情况是教育局将政府给我们的福利粗暴地丢出来,让大家无规则地乱投,最后必定有人会放弃,有人还是要花钱求教育局安排个离家近的学校。本来是属于我们的福利,让教育这么一折腾,又回到了暗箱操作上。”
这个建议,表明了大多数积分入学学生家长的疑虑。汪明徽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天河区教育局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意见。
为了增强积分入学透明度,天河区作了很多制度设计,共设置5个正式志愿和5个统筹志愿,根据申请人的积分排名先后和填报志愿顺序情况,由系统自动投档安排学位。
在10个志愿中,大部分人的需求都能得到匹配,但也出现了三四十个家长因为填报志愿没经验,没有选上,“这些家长都属于积分在前508名内的,我们挨个打电话,发短信,同时有专人录音,花了一天多时间专门做这个事,目的就是要确保积分在前508名内的,只要你愿意接受统筹,孩子肯定能上公办小学。”
汪明徽说,教育局事后联系了这位提意见的家长,对他的意见进行反馈,“他当初怀疑有黑幕,但后来他自己的孩子顺利地按志愿进了公办学校;而且恰好他有一个朋友是508名以内没有选上,但通过我们打电话通知再统筹,孩子最后上了公办学校,也为我们点赞。”
对外界的疑虑和担忧,汪明徽表示理解,“这也给我们提了醒,人工因素多,的确容易引起怀疑。明年准备志愿再放多一点,准备放宽到15个志愿,保证家长有充分的选择权。人为的因素越少,老百姓就越信服。”
“教育局同意,
学位房家长也不会同意”
在受访者中,大多数人短期内不看好租购同权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紧张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缓解。
为了增扩学位,天河区想了很多办法。“每天想的就是学位,按理说,我们这个科室不用管基建,但比管基建的人还急,总盯着学校建好没有,什么时候能交付。” 汪明徽说,未来五年,天河区可交付使用的学校有二三十所,每年都会新增两三所。
另一个解决方案是,天河区正在把高中逐步往郊区搬迁,原来的校区腾出来后,全部办义务教育,“天河要将5所高中迁往北部地区,能空出300个班的学位。”
在2016年发布的《广州市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年)》中,广州提出目标,到2018年广州市政府主导建设88所公办学校,新增约10万个学位。
“我到中山市去考察,发现外来人口子女入学基本都落实了,而且大部分进了公立学校;但在广州市,外来人口子女读公立学校的比例就要小得多。”蔡禾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中山、江门这样的小城市,公办学校学位出现了剩余,即使不提租购同权,但实际上已经解决了问题,而在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即使提出租购同权,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
“根本办法是要把供给量提升上去,但更复杂的问题在于,在欠账这么大的情况下,用公办学校来满足太难了。”蔡禾建议,教育资源的供给未必全由政府“包揽”,应当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政府可以购买教师岗位,教师享受财政工资、挂靠在公办学校,但是到民办学校去教书,这样投入的钱不多,但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却上来了。
问题的根源还跟义务教育的财政制度有关系。就业地城市的教育经费无法覆盖农民工子女,而农民工子女户籍所在地的转移支付也没有跟随其到就业地城市,就造成教育投入与实际支出的错位。
“地方财政还会有另一种考虑,担心出现洼地效应。”蔡禾说,某个区义务教育解决得好,就会带来越来越多入学儿童。外来务工人员现在只带了一个孩子,未来可能把家里三个孩子全带来。”
在财政成本分担机制上,广州市实行市区分担,市财政对区财政进行奖补,“如果区里完成目标好,市财政的补贴就多。如果达不到50%的基准线,市财政一分钱不给,全部由区财政负担。”
资料图:房产管理部门。马义恒 摄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