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区三期项目大面积应用建筑装配式技术建造,结构采用内浇外挂体系,外墙、楼梯、室外走廊采用工业化PC构件,工期比使用常规技术缩短6个月,建筑垃圾减少80%,材料损耗减少60%,质量和效率大幅提高。以往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渗水、空鼓等质量通病在这个项目上得以杜绝。
质量提升,设计先行。早在2012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研究。
以孟建民院士领衔的设计团队,投入200人,历时3年,最终形成了《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图集》,以标准化、模数化为设计基础,固化形成了保障性住房3大系列12种标准户型,并与装配式建造、整体内装、绿色节能、BIM信息化应用等配套技术相结合,用于指导深圳保障性住房全过程实施装配式建筑。2015年9月,深圳保障性住房工业化产品1.0正式落地。
保障房标准化设计的最大价值在于,为量大面广的保障房建设提供快速的、可持续的、质量稳定的解决方案。目前,“工业化产品1.0”已经在深圳裕璟幸福家园、坪山竹坑保障性住房、光明光侨路保障性住房、南山建工村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二期)等多个项目落地实施。
未来,随着“工业化产品”不断升级,深圳保障房整体质量将有显著提升,将有越来越多的住房困难群众住进绿色保障房。
“十三五”全市将筹集建设保障房40万套
住房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是一项集“民生工程、经济工程、政治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近两年来,深圳住房保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40万套,供应35万套,分别是“十二五”期间开工量和供应量的2.2倍和3.2倍。
40万套住房,相当于特区成立30多年来已建成的所有政策性住房总和,按平均每套54平方米面积计算,总建筑面积达2160万平方米,相当于2个福田中心区建筑面积体量,也接近前海片区的开发建设总量。
面对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超大城市之一,深圳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市住建局,记者见到一份今年深圳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任务分解表,共有十几页,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保障房项目名称、地址、开工日期、进展、竣工日期、相关责任单位等,任务具体,目标明确,责任清晰。
“深圳市土地资源十分紧缺,新增建设用地几近枯竭。”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为确保“十三五”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落地,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深圳在创新筹集建设模式上做文章,在深挖潜力上下功夫。具体措施包括:一是通过地铁上盖、城市更新配建、“工改保”、棚户区改造等种途径,多渠道筹集房源。如利用地铁车辆段、停车场、站点以及独立占地、具备条件的公交场站、配电站、消防站等市政公用设施上盖增配保障性住房。二是对老旧住宅区,采用国企开发+棚改政策的模式,除满足拆迁安置需要外,其余住房均配建为保障性住房。三是在城市更新项目、产业园区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
记者了解到,除了在保障房筹集方面下大气力外,深圳还在保障房建设方式上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层面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指挥部,每年将保障性住房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整合成立住房保障署,负责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和监督执法,同时成立千亿资产规模的人才安居集团,专门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投融资和运营管理。
三是创新建设模式,采用“定地价、竞房价”或“定房价、竞地价”模式,吸引企业参与安居型商品房建设,采用代建总承包、BOT等模式建设公租房,探索保障房建设投融资新模式。
四是推进强区放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优化保障性住房规划布局、设施配套和户型设计,抓好工程质量,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速提质。
伴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加快进行,近日,深圳发布一项住房改革举措,引起广泛关注。
8月28日,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发布《深圳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及《深圳市住房租赁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十三五”期间,通过收购、租赁、改建等方式收储不低于100万套(间)村民自建房或村集体自有物业,统一租赁经营、规范管理。
9月1日,又一条重磅消息从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传来:深圳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施土地供给侧改革,恢复划拨方式供地,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公共设施。业内人士解读说,这一措施将为保障性住房等政府工程用地提供有力支持。
民生需求是导向,住房保障不停步。
接下来,深圳将进一步创新改革“多渠道、分层次、广覆盖”住房保障体系,持续提升全市居民的居住水平和质量,向让全体市民住有所居、踏实生活的目标坚定迈进。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