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日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简称《纲要》)。东莞在重点发展片区内。
这是由国家发改委率多个部委前往广东调研后制订的文件,是首个国家层面的珠三角发展纲要。规划范围包含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等9个主要城市,辐射泛珠三角区域。
文件共分12章节3万字,涉及产业体系、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城乡发展、区域协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体制机制、合作新格局、保障机制等十大方面。
《纲要》提出要以珠三角为中心,带动环珠三角地区和泛珠三角地区快速发展。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基本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方面提到东莞。
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东莞市特约研究员丁力说:《纲要》是国家层面为珠三角谋划的发展道路,在里面的九个城市都将受益。虽然“东莞”这个字眼在《纲要》中出现不多,但并不意味着东莞的发展空间被挤压了,“东莞分的猪肉一点不少”。
要点摘录
打造东莞服装区域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带动作用,打造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灯饰、江门造纸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资源型低端产业逐步退出,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力。
东莞轨道交通位列重点工程:重点建设环珠江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港珠澳大桥、深港东部通道、广深港高速铁路、沿海铁路、贵州至广州铁路、南宁至广州铁路,以及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
东莞被划进珠江口东岸地区:以深圳市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综合服务水平,促进要素集聚和集约化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面向世界大力推进国际化,面向全国以服务创造发展的新空间,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东莞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东莞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积极培育惠州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珠江口东岸地区要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区域服务和创新中心。
区域定位
立足五个定位领跑全国
1.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
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2.深化改革先行区
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的使命,先行先试,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新鲜经验。
3.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与港澳紧密合作、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4.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坚持高端发展的战略取向,建设自主创新新高地,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与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
5.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综合实力居全国经济区前列,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资源互补、产业关联、梯度发展的多层次产业圈,建设成为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
发展目标
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到2012年,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产业结构明显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明显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粤港澳经济进一步融合发展。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2012年翻一番,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实现全社会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专家观点:九城中东莞受益或最大
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东莞市特约研究员丁力:
《纲要》帮珠三角回答了3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想要什么?”《纲要》把珠三角看作一个整体,又把这个整体放到全国的角度去看。它没有强调任何一个城市在《纲要》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个意义非比寻常,因为现在是把区域的概念上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层面的理念。国家希望九个城市互相配合、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东莞在《纲要》中出现不多,专门写东莞情况的也不多。但我发现其中还是对东莞寄予厚望。《纲要》不仅希望东莞发展自身的轨道交通建设,还要求东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优化传统产业结构。
《纲要》恰好能为东莞带来发展的新机遇。《纲要》是国家层面为珠三角谋划的发展道路,在里面的九个城市都将受益。而对于东莞来说,也许将受益更大。因为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与《纲要》要求一致。《纲要》中所说的发展服务业、发展物流经济也都是东莞提倡的。虽然《纲要》中提到东莞的少,但“东莞分的猪肉一点都不少。”
《纲要》把东莞划分到珠江口东岸地区,而《纲要》中重点发展的片区就是珠江口东岸地区。我相信东莞会利用好这次好机会赢来新发展的。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