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第一财经首席经济学家调研”季度圆桌讨论中,多位首席经济学家明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经出现向下拐点,在这一背景下,货币政策将出现以公开市场操作放松和信贷政策适度放松为表现的微调。
首席经济学家圆桌讨论还认为,未来在财政政策方面政策放松的空间很大,而中国经济的风险主要来自内部。
财政政策:最重要的是减税
第一财经日报:在货币政策之外,如果宏观政策出现微调,财政政策的微调会集中在哪些方面、规模大概会有多大?
沈建光:温家宝总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次会议时强调:当前财政最重要的是做好两件事,一件是通过结构性减税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第二件是采取多种措施调节收入分配,改善人民生活。可以看出,减税、增加转移支付等措施是未来财政政策转向更为积极的标志。
今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可以为落实结构性减税和增支创造空间。前10月,全国财政收入为90851.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951.86亿元,增长28.1%。全国财政支出7755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6566.34亿元,增长27.2%。财政盈余累计为13292.08亿元,大大好于前两年。我预计,年末或明年年初可以有至少5000亿元额外财政投入民生方面。
屈宏斌:继国务院决定2012年在上海实行服务业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之后,预计政府应该在削减中小企业、服务业和出口企业的税负上推出更有力的措施。减税的步子完全有条件并应该再大些,应该在新一轮的局部宽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政府还应该增加保障房的建设投入。
此外,地方债试点也使地方政府能够筹措足够的资金来支持基建项目的建设。
鲁政委:在财政政策中,最重要的就是减税。温总理强调未来要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但目前结构性减税还仅仅局限于降低一些税种税率这一层面,而在有些时候,单纯地降低税率未必能达到真正减税的目的,我们还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优化税收抵扣征管规则。我们需要针对第三产业,引入新的抵扣内容和征税税基的计算方法。
其次,“费改税”的改革也得继续推进。对企业而言,税和费是一样的,都是企业的负担。所以我们不能只谈减税,也应该继续推进费改税,尽可能减少费的征收,甚至直接用税取代,以此提高企业负担的透明度。
至于减税的整体规模,年内可能不好估计,也许要等到明年年初做预算的时候才能进行匡算。
连平:从财政稳健的角度来看,未来财政政策调整的空间非常大。其中,结构性减税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税负重等有很大的积极意义。除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外,财政部近期宣布,自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预计未来还会实施一系列的结构性减税政策与增加转移支付政策,具体的规模仍需观察。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