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央企的地产核武器时代,似乎刚刚揭幕。
综合近日各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显示,尽管千亿万科(000002.SZ)依然处于领头地位,万达集团以超过900亿、恒大地产[3333.HK)以逾800亿的销售额紧随其后,但在利润率排行榜上,却远逊色于央企背景的中国海外发展(06888.HK,以下简称中海地产)。
早前,中海地产发表的业绩公告显示,公司2011年营业额达485.8亿港币,同比增加9.6%,而净利润更是高达150.3亿港币(约合人民币124.7亿元),同比增长21.5%,连续两年净利润超过百亿,再次成为内地最赚钱的开发商。2011年中海地产的净利润率为31%,远远超过此前万科公布的13.4%,为万科的2.31倍,而毛利率更是高达48%。
两年前的3月27日,在人民大学EMBA同学会新春论坛上,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表示,国资委要求78家央企退出地产业务,此举将使得剩下的16家房地产央企变得更加强大。在一场又一场的土地角逐中,国企背景的华远集团和众民企拜央企下风,任志强还曾开玩笑说,少数“带刺刀”的央企撤了,留下的都是“带导弹”和“核武器”的。
两年后,央企退出房地产的通知飘散在空气中,但任志强的预言似乎应验了。民企收缩,央企扩张。
央企扼资源要脉?
内地最赚钱的开发商,中海地产2011年的销售额超过700亿元人民币(870.9亿港元),控股公司中国海外宏洋集团(0081.HK)销售额超过50亿人民币,中海地产的兄弟公司中建地产销售额超过100亿。而中海地产、中建地产的业绩都将并入母公司中国建筑(601668.SH)表内,三家
公司销售额累加,直逼万科。
保利地产也在2011年实现732亿销售额,成为为数不多的逆市增长典型企业。21家主业为房地产的央企中,尽管部分央企暂时没有进入销售业绩排行榜前十名,其强大的资源却无法令业界小觑。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联席执行总裁丁祖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经历了这一轮调控后,资源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而央企无论在资金还是土地上的占领都获得了先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资源正逐渐向央企倾斜。相比民企,央企获得资金更容易,成本更低。
3月10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中铁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农业银行承诺在未来三年内向中国中铁提供总额为1100亿元的意向性融资额度,用于支持中国中铁在建筑工程总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等业务板块的发展。两天后,农行再度与葛洲坝集团全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向葛洲坝集团授信额度200亿元。
一位央企中层向本报记者戏谑道,“把钱借给民营企业,到期不还,银行行长可能会被撤职;但把钱借给有背景的央企,几乎不会有风险,即使逾期未还,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使得一部分央企进入良性循环轨道。2009年,中国建筑成功IPO募资501亿后,2010年曾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注资中海地产50亿。获得资金的中海地产,在资本市场和土地市场上更加游刃有余,加之自身管理能力较强,近几年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利润率更是傲视同侪。
年报显示,中海地产的2011年净负债率仅为33.3%。在海外资本市场上,低负债率意味着低融资成本。今年年初,中海地产两度以4.917%的利息率合共发行7.5亿美元5年期的债券,远低于国内许多公司。彭博数据显示,2011年,中海外平均融资成本约为3%,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企中是最低水平。而碧桂园(2008.HK)的平均融资成本已高达年利率为10%。在一些开发商眼中,手持超过150亿人民币现金的中海地产被视为最具有抄底能力的开发商。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
2023-10-24 13:51
2023-10-24 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