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城作为新城市中心区,近十年房地产发展非常迅猛,尤其是在2007年后,大部分楼盘开发成熟,周边环境优越,近5年入住率不断增加,楼盘需求入读的群体随之增多。”南城宣教办的统计,正透露出南城正在面临的窘境。
早在5月17日,南城街道举行的调整购房入学政策咨询会上,南城方面就曾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委托办学协议,南城需要提供给“楼盘生”42000个学位,截至今年已提供了近8000个,尚有积余约34000个;与此同时,南城积分入户人员每年大约600-700人,其中大部分有子女入学的需求;根据这些年出台的有关规定,南城每年还必须提供相应公办学位指标。
“根据上述三项累计,大约有四五万个公办学位指标需求。”咨询会上,南城透露的数据是惊人的。
光靠南城的力量,似乎已经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也就有了后来的“南城叫停学位房”风波。
不到十年 南城成为人才教育洼地
丽丽,来自北方,近30岁。目前在南城鸿福路两侧一栋写字楼里上班。她的先生,同样来自北方,目前在南城一家事业单位上班。
围绕着孩子在南城上学,他们所经历和演绎的求学故事,折射着南城这座日益繁华的东莞“心脏”快速城市化背后,一道学位供应与需求矛盾间的难解的题与求解的智慧。
2004年,丽丽和爱人,南下东莞,来到南城寻求发展。同年,范伟来到南城一所公办学校,担任校长。
“那时候,感觉还有些害怕,路上好多摩托车。”丽丽说。“那时候,学校周边有的只是大片的农田、荒地和工业区,忙碌的货柜车穿梭其间。”范伟说。
历史就是在某种巧合与必然的相互交织中前行。那一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所在的行政中心正式入驻南城。
一切,开始发生了变化。南城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就是从那之后,南城这个‘城市心脏’的核心区位优势才逐渐体现了出来。”这8年,范伟和丽丽都觉得“南城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路变宽了,方便了,高楼多了起来,治安好了很多。”就在丽丽上班的地方,她发现,最明显的还是,写字楼多了很多,鸿福商圈热闹了许多。
“最简单的例子,在我原来的写字楼里,原来只有1-2部电梯,现在增加到5-6部电梯。”丽丽每到饭点,还都有点犯怵,人太多了。
随着南城的发展,他们发现,自己的选择没有错。2005年,丽丽和爱人结婚了。从那年开始,他们见证着东莞市的大型城市公共设施市中心广场、国际会展中心、会议大厦、玉兰大剧院、市图书馆等均陆续坐落在南城。
2006年,他们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宝宝。那一年,他们继续见证着南城洪福商圈里,沃尔玛旗舰店来了、海雅时尚精品百货来了、中国电器零售巨子苏宁电器来了、时尚岛女性主题商城来了。
2007年,就在宝宝出生的第二年,也正是南城总部基地的设想“出炉”之际。南城的快速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同一年,范伟所在的学校一年级生源迎来了一个分水岭,生源猛增,每年都有2个班的扩容速度。
南城的快速发展,带动着一个又一个楼盘开始崛起,这一切都意味着,“选择长期居住在南城的人集聚增长了起来,南城俨然已经成为了资金洼地、人口洼地和教育洼地。”范伟分析着这一切看似无关的巧合背后的关联说。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
2023-11-03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