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演员拿到天价片酬,穿透到最后,埋单的除了投资者,就是付出时间和会员价、忍受无处不在的广告和烂制作的观众。
这是天价片酬过度挤压制作费用的必然结果。李松阳说,演员按天计片酬后,片方为节省支出,有时原本需要拍90天的戏,只跟演员签了60天。“如果碰上艺德好的演员,可能他会卖力赶进度,但如果碰到艺德差的,一天签了10个小时,从进化妆间就开始算,真正拍戏不到一半时间,只能大量用替身。这样的制作质量能高到哪儿去?”被诟病已久的“抠图剧”同样根源在此。
片方为了尽量创收,《欢乐颂2》《深夜食堂》等影视剧被强行加塞成广告片,《花千骨》则从原本30集硬被抻到58集。有些广告商则直接冲着某个演员而来。虽然这样拍出的剧骂声不少,流量表现却依然不俗,这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其市场价值。
姜磊认为,演员片酬之所以达到今天的天价,是因为一线演员是行业稀缺资源,有商业客户愿意为之埋单,也有粉丝愿意为之埋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态链”。
对于“演员贵是因为好演员太少”这样的观点,但以编剧宋方金为代表的一批业内人士却不同意。他们认为目前贵的那些并不是好演员,至少绝大部分不是好演员。
这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后者强调的是“好演员”,是演艺水平层面,前者谈论的“一线演员”却是在流量和商业变现层面的考量。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制片方聘请演员时想的并非做出一部多好的影视作品,而是能帮他们赚更多钱。他们花一亿元买下鹿晗和杨洋们60天时间,只是买下他们这60天的参与,并不是他们的演技。
(编剧宋方金炮轰影视业造假现象)
十二
生意还在继续。在鱼龙混杂、监管不清的影视行业环境里,产业各环节都有各自“办法”尽量收回成本,有些甚至赚到大钱。
当所有人都在围攻演员拿钱过多时,宋方金却认为,“朝演员开炮是跑偏了,中国影视的根本问题在造假者身上。”
影视行业流量造假已是公开的秘密。
流量几乎决定了演员和制片方的商业命运。三者之间深度绑定,意味着制片方在挑选演员时,都会偏向于自带流量的演员,而如果影视剧最终流量(点击率或收视率)数据不佳,则既会影响演员谈下一部片酬,也降低了制片方下次出售影视版权的议价能力。
方芳说,很多片方在做营销时都说某某剧集首日破亿或者全网破300亿,但其实没有一部电视剧可以首日真正破亿,背后是这些片方在刷流量或者买流量。“这件事情在平台来看非常可笑,我们有一些后台技术专门用来防止大家花钱刷流量的,因为你们刷的每一个流量都增加平台运营带宽成本。”
尽管各家电视台口头上都说要抛弃“唯数据论”和“唯收视率论”,但真实情况依然和往年一样。没有几个戏敢真正裸播,也没人敢说他不买收视率。
十三
天价片酬只是这场流量和资本相互博弈的游戏中一个被利用的环节。
李松阳去年在某部剧中只花180万就签下了某演员,但该演员后来对外透露的价格是2000万。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价,下一次接戏时好谈价。“这在演艺圈非常普遍。”
有些制片方对外所宣称的数亿元投资,真实性同样要打问号。李松阳称,至少目前来看,国内拍部电视剧的所有制作成本加在一起,一个亿绝对能搞定。“投资金额注水只是为了在版权出售时谈个更好的价格,毕竟六千万投入的剧能卖八千万,八千万投入就能卖一个亿。而流量演员是他们抬价的棋子。”
在戏外,鹿晗和杨洋们即便被抢出“天价”,也并不是游戏的主角。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