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房地产业能科学定位。在过去住房严重短缺和重发展速度的年代,我们往往看重房地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现在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产业带动和产城融合,要求我们的住宅产业真正能真正成为为百姓提供住有所居的重要民生行业,要求非住宅类房地产业能成为为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配套服务的基础性产业。
2、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不断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为百姓实现住有所居服务。通过完善双轨制的住房制度,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的住房供需格局。大家注意,我这里提的是“价格基本稳定”。在6月26号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报告里头提出的是“房价要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我感觉有点难,所以我这里用的是“价格基本稳定的住房供需格局”。通过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的有效供应、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及盘活存量、规范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等措施,认真解决城镇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探索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勾,与农民宅基地流转挂勾;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公租房,解决农业转移等人口的租房问题。还要认真探索解决与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相适应的老年住区体系。
3、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房地产业发展方式,加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力度。要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和新城区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加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城市内部和城市间交通路网的规划与建设,方便居民出行和生活;要大力开发省地节能环保智能建筑,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提高住宅等项目的品质、性能、环境等质量和使用寿命,加大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的建设力度,并创造条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物业服务、生活服务、医疗服务和适老化服务等,努力将新建小区建设成绿色生态城区和人性化服务社区。
4、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还要积极引导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非住宅类地产的发展。促进这些地产既能符合集约高效、绿色智能与保护环境的要求,又要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服务,还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走势判断和建议。
今年前七个月,全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回升态势,部分热点城市商品房成交量和住房价格上涨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高水平,保障性安居工程推进顺利。但一些地方房价上涨的预期较强、“高价地”也频频出现;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明显,一些地方供求关系紧张,一些地方的商品住房和商业地产去化压力较大;一些地方在保障房建设资金筹措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也有个别地方将保障房资金挪作他用。为此,本人对房地产市场政策走势和建议如下:
1、当前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而多数地方房价、地价上涨预期不减,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不能放松。这在国务院的有关通知和央行的通知中已有体现。如在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认真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加强名单制管理,严格防控房地产融资风险。”在7月19日央行宣布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理的同时,仍然强调:“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做调整。”另外,在新一届政府印发的《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仍将“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鉴于当前房价、地价上涨的预期不减,我们也建议,对土地供应紧张,地价、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要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制,强调住房用地的供应计划要与住房供应计划挂勾,普通商品房用地的出让价格要与稳定房价的目标责任制衔接。否则,下一步稳定房价的难度更大。要实现6月26号国家发改委主任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目标就更难。
2、加快构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房地产长效机制,我个人认为应包括:抓紧完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今后更多地采用税收、信贷等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来进行调控,又要在完善住房和住房用地供应体系、房地产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和推进住宅产业化等方面健全长效机制。其中也包括:应继续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在资金筹措、使用监管、规划建设、工程质量、分配、退出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