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于提高资金运转效率、扩大销售、便利融资及获取利润等动机,我国民间资本进军金融领域的趋势不断增强。
民间资本金融化趋势渐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民营企业的财富积累不断增强,1998~2012年中国私营企业平均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1.16%,平均利润年均增长率达16.68%,增速均超过同期GDP增速。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为核心的直接融资体制不断发展,为非金融企业持股金融企业并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创造了制度条件和市场环境。民间资本向金融领域的渗透步伐加快,谋求控制金融机构的现象不断出现并渐成趋势,尤其在证券、保险、信托领域,已具有一定的掌控力。据银监会统计,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达到45%、50%和90%。
中国金融业处于高成长阶段,行业利润明显高于社会平均利润。如近几年上市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普遍达到15%以上,而其他行业上市公司则平均不到10%。一些较为稳健的民营集团通过投资金融业提升了集团的整体利润水平。
根据历年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的动机,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服务主业型。这又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在产业集团业务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设立财务公司。二是供应链的自然延伸,即通过向上游和下游提供金融服务延长企业产业链来促进产品销售。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为促进销售而成立的汽车金融公司,这一类产融结合风险相对较低,与主业有较好协同效应,管理较为规范,对产业集团本身和整体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逐利型。一些民营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实力,采取了向金融产业渗透的多元化战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并为主业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盲目型和投机型。一些民间资本涉足金融比较盲目,并非出于主业发展需要,更多的是跟风模仿甚至存有投机冒险心态。沪深两市共有133家制造业公司涉足参股金融业,其中不乏这种心态。
而从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的方式、领域和效果,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介入方式以直接投资为主。具体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出资设立,二是通过企业集团的财务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入股,三是通过二级市场股份交易进入。直接投资方式使产业集团对金融机构运营具有较强影响力。
第二个特点是涉足全部领域。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大部分是全面开花,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分别为41%和54%,而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本中民间资本占比更高,这意味着这些金融机构大都已经建立起民营化的市场机制。
民间资本金融化蕴含风险
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有其合理性,是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也有不少产业集团投资金融业具有盲目性、随意性和不成熟性,不规范和不成熟的产融结合也蕴藏很多风险。
一是民间资本投资金融的资金链条有可能断裂。缓解资金压力,争取从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依然是目前不少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主要因素。因而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金融业仅仅是把目光放在缓解“融资饥渴”上,把金融机构视为“运钞车”、“血库”。在其资本运作中,利用其控股的金融机构,构建从资本市场—银行信贷—产业股权投资的循环“资金链”。然而产业与金融业毕竟性质不同,一旦产业整合的速度无法跟上金融业发展的速度时,该经营发展模式会使得企业资金链条紧张甚至断裂,在遭遇外部冲击时将酿成很大的金融风险。
二是民间资本可能低估金融业的潜在风险。与发达国家金融业已经进入增长趋缓、盈利不高的成熟期不同,中国金融业正处在上升周期,总体来看“赚钱”比较容易。但对于金融业蕴含的高风险,以及对专业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高要求和高难度,不少民间资本集团明显估计不足。另外由于金融机构尤其银行关乎社会稳定,因此一些民间资本集团认为即使亏损甚至面临倒闭,也会得到政府的隐性担保。这都可能导致民间资本集团控制的金融机构有高杠杆、过度投资等冒险倾向。而金融业事实上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一旦出现问题,会导致金融风险向产业蔓延,甚至有可能引发全局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三是民间资本可能对金融业资本补充的准备不足。金融业对资本的要求很高,随着业务的快速扩张,动态大额的资本补充成为常态。由于实体产业与金融业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金融机构资本紧缺时也是产业集团最缺钱的时候。为避免股权因增资而被摊薄,产业集团股东往往会阻挠银行的资本补充计划,从而又可能限制银行本身的合理发展。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
2023-11-03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