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未来,在降低宏观杠杆率的大环境下,“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仍然是理想的政策组合,松货币的前提仍然是紧信用。松货币的力度和形式还要看总体内外部条件,包括外部环境尤其中美贸易摩擦,内部环境尤其房地产价格走势等。如果整个经济的负债端调整(信贷紧缩),但资产端不调整(房地产价格不跌),货币放松的空间就受到限制。
贸易争端核心是产业竞争力
《陆家嘴》:在中美贸易争端中,也有人认为汇率也是核心问题之一,您觉得贸易争端对人民币汇率上的影响有哪些?
彭文生:从对外竞争的角度看,汇率影响经济的渠道是对外贸易,但汇率只是影响贸易的因素之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长远来看,汇率和对外贸易差额都是其他基本面因素(比如生产率、人口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目前情况看,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是针对更长远的生产率支持的竞争力。
经济如何看待未来贸易纠纷的演变呢?从特朗普政府提高关税、限制对中国技术转让和出口等可能的措施看,最终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并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里我们简要梳理一下其内在的逻辑。历史上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认为:“自由贸易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欺负还在发展中的国家的一个借口,自由贸易对已经占有优势的国家最有益”。所以英国当时在19世纪有一个阶段非常主张自由贸易,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英国在全球占有绝对优势,自由贸易对当时的英国而言非常有利。美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李斯特主张,在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贸易保护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追赶走在前面的国家。新李斯特主义的主张是对内实行自由市场,强调放松管制和监管、促进竞争、提高效率、对外实行贸易保护。实际上这不是贸易平衡的问题,而是产业竞争力的问题,是要扶持内部的产业。当前,特朗普实行的政策类似于李斯特主义,对内放松管制,如对能源、环保、金融放松管制、减税等,从表面上看都是自由化和市场化的体现,和国际上的作为是矛盾的,后者实际上是对国内产业的扶持。
当前的贸易摩擦可能对中国的总需求带来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美国增加关税,会降低对中国的商品进口;中国若回应性地增加关税,会降低国内的消费;而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使得投资减少。同时贸易开放度下降不利于竞争,会降低经济效率。贸易摩擦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是风险溢价上升,无风险利率下降,风险利率上升;资产价格下降。
比特币不能成为货币
《陆家嘴》:巴克莱将此前比特币热潮比作一场流行病传播,您觉得中国未来使用比特币一类的数字货币可能性有多大?对央行数字货币有哪些期待?
彭文生:首先,比特币与央行要发行的数字货币有着本质区别,比特币未来能不能发挥货币的功能,可以从能否替代政府发行的本位币和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这两个角度来看。比特币能否发挥货币的功能,涉及国家货币和私人货币两种货币观的争议。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经济学家的争论,即凯恩斯与哈耶克。今天认为比特币是货币的人往往从奥地利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哈耶克那寻找支持。哈耶克认为,货币是商品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货币最重要的属性是支付手段,只要大家接受,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支付手段。哈耶克在晚年提出货币非国际化、多元货币竞争理论。奥地利学派认为,人类社会最终的发展,会因为货币超发所带来的膨胀导致现在的货币体系垮台,最终金本位回归。按照这个逻辑,不受政府操控,供应有天然限制的比特币也可以取代现有货币。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
2023-10-19 14:48
2023-10-17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