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学院招聘解剖学教师梅劲的西藏之旅
掌
来源:房掌柜采编中心
整理
东莞房掌柜
2011-10-20 07:29:21
[摘要]“一个瘦长而略显苍白的人走了过来,他的面孔在门口出现时,那种似乎与周围世界毫不相干的表情给了我最初的震撼。”驴友古月在游记《灯火》里这样描述对梅劲的第一印象。 的确,初见梅劲,温文尔雅中略显沧桑, ...
“一个瘦长而略显苍白的人走了过来,他的面孔在门口出现时,那种似乎与周围世界毫不相干的表情给了我最初的震撼。”驴友古月在游记《灯火》里这样描述对梅劲的第一印象。
的确,初见梅劲,温文尔雅中略显沧桑,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和西藏一样,他有些神秘,似乎是一个难于搞懂的人,背后也总有些故事——
学生为他的课喝彩
每周三晚上6时30分。温州医学院7BJ304阶梯教室。梅劲手执话筒,声音浑厚而深远,2个小时的课结束后,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这似乎已经成了这堂课的惯例。这里上的是他的选修课——解读西藏。
“来上梅劲老师的课是幸运的,”温医第一临床05级五班的尹同学告诉笔者,梅老师执教的专业课是解剖学,没想到他会开“解读西藏”这门课,一开始就报了900多人,最后只能随机抽取100人,他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让学生们称道的是,解读西藏课程以最近十年来引起巨大关注的“西藏现象”为切入点,讲述藏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历程,让学生学会以理解、欣赏、包容的眼光看待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期间穿插了梅劲8次进藏的见闻,可谓有故事,有论述,也有思考。
上梅劲老师的课,让笔者感受到了大学课堂那种畅所欲言的氛围。无论有没有驴行的经历,学生们都可以举手甚至直接走上讲台,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的梦想是买一件露肩的藏袍,感觉特别威武,特别有男子气概,”一名有些瘦弱的大二男生走上讲台讲他要去西藏做的第一件事,台下不免有些同学笑起来;
大三的应同学走上讲台,潇洒地在黑板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她准备今年暑假开始自己的西藏之行……
相信,这个课堂给了学生们一个广阔的天空。
八进八出西藏
课堂之外,驴友们总是亲切地称梅劲为“七月”。在他们的驴坛、博客里,总有些文字是描写“七月西藏”的,这是梅劲的另外一个名字,名字背后就是七月的故事。
1995年7月。夏天。梅劲刚上大学,他花30元买了一个牛仔包,凭着一股年轻的冲动,开始了他第一次的西藏之行。
第一次进藏20天,牦牛、雪线、草原……给梅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他的西藏之行变得更加频繁而紧凑——
1998年第二次进藏,他走的是滇藏和川藏线,在古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泥石流。这里三面都是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从1953年以来每年平均要爆发泥石流70余次,命悬一线的感觉说起来至今都心有余悸。一路上碰到了很多零零散散的驴友,大家组成了两个团队,因为分道走,其中一队在泥石流的中间“夹”了一夜。梅劲那队第二天只好找了个军车去接他们。如今那里已经修了古乡泥石流遗址。
1999年去了三次,梅劲带了一批人穿越了那个美丽而又危险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完成了他的梦想。
2000年,他去了两次,最后一次是在2005年,至此,梅劲八进八出西藏的经历划上了句号。至此,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布达拉宫高耸的红墙、大昭寺里缭绕的香烟……原本只在地图上的西藏一一呈现在梅劲的眼前。而始终如一的是,了解得越多,他依旧执着地认为西藏是神秘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1999年第四次去西藏的时候,他在武汉各高校张贴了一张名为“七月西藏”的广告,诚邀驴友同行,而他本人,已经可以充当导游,赚取些许旅费。据说这张传单一直有人收藏,当他后来接受武汉有线电视台采访时,竟然就有人拿出了这张传单。
追求纯朴的生活
八进西藏,穿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曾单人单车穿越三省一市……梅劲的户外经历丰富,但旅行只是他人生的一部分。采访中,他一直强调,旅行是他的兴趣,解剖才是他的专业。是的,在学问上,梅劲老师也一直兢兢业业,丝毫不敢马虎。
大学毕业后,梅劲辗转于上海、湖南、广州,做过很多工作,2001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南华大学攻读解剖学硕士研究生。
2004年一个偶然的契机,梅劲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温州医学院招聘解剖学教师,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做回了“本行”,来温医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他说可以在大学城里教书做学问是一件幸福的事。他一直追求纯朴的生活,西藏给了他这种感觉,大学城也给了他这种感觉,之后,他还介绍了自己的恩师,人体解剖学教授、整形外科博士后唐茂林老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前来任教,师生一起同为温医的学术建设添砖加瓦。
责任编辑: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