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稳,稳就是要稳住水面,不要让水面掉得太快,掉得太快石头太多,就会连锁地发生危机,维持水面,尽可能的维持住,落也不要落那么快。这是第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因此要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不能一加就收得这么猛,要持续的稳健。第二是加快石头的重组,加快债务的重组,加快债务的消化,这个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有过亚洲金融危机,当时广东省有一个很著名的比如粤海广购投资案件,全世界经过风风雨雨多了,这个阶段就把债务重组作为一门课来学习学习,运用运用,对资产负债情况好的公司,这些年就是难得的机遇,因为满地的石头要等着重组,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提升行业的竞争。对我们这边水落石出还会多一个行业,现在劳动力价格上升得很猛,制造业价格起不来,其实这是另外一种水落石出,欧债一起来,欧洲、美国的订单一下去,成本顶着我们的企业,办法就是尽可能稳住水面,外销如果遇到一点挫折,我们更多转销内需,因为国内还有很大的余地,通过我们的改革,通过我们深化的政策,它是有可能释放出来的。所以总的形势,我的理解是不可阻挡的水落石出,我们面对它,一方面尽可能稳住水面,一方面是加快石头的重组。
2012年的中国形势概括起来我是这么看的,我认为宏观上不会有太大问题,8%至9%的经济增长,3-4%的通胀率,现在宏观上有很多牌,法定准备金率还有21%,大型的国有银行100块钱中有21块钱存在央行,如果降低准备率,以一次50个点,可以放很长时间,财政政策有余地,结构性减税已经减了,问题是要落实。第三,中国要改革政策,中国的改革政策有很大的余地, 2012年的挑战主要是在微观层面,就是怎么应对这个水落石出,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公司,各个家庭情况不同,要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观众提问1:
欧美国家所谓的金融危机的根本还是在于制造业的缺失,从我们人体的角度来讲,就是它自身的造血能力缺失,导致了这场经济危机,而且后面它的造血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它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善,我判断后续欧美国家这场经济危机会将持续一段很长时间,这将给中国一次机会,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特别东莞是一个制造业中心,我认为实体经济,也就是制造业、造血能力,这才是我们中国或者说东莞能够走出这场危机的根本,这点我想请周老师指点一下,是否有道理。
周其仁:
发达国家制造业有所谓的空心化现象存在,它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先搞了工业和制造业,美国为什么现在的制造业越来越弱,整体来说美国制造业总的产量、产值还是全球最大的经济,这跟世界发生变化是有关系的,因为发生了替代,它原来关起来门来战后发展,生活水平上去了,经济一发展,工人水平就要提高,工人涨工资是好事情,可是工人工资涨高以后,工资和福利往上走容易,但是往下走很困难,中国和美国差100倍的工资没事,因为他们会造的东西我们不会造,现在我们开始会造了,全球的制造就开始发生变化,最后形成产出,一形成产出,就会形成远程替代,这里面它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就是升级,它创造出很多中国不能造的东西。第二个问题是发达国家把它的人工工资调下来,这是非常困难的,它除了应对危机,还要应对福利,政府债务就会越来越高。反例是德国,到现在还是欧洲经济增长的核心。这跟收并东德是有关系的,在危机之前,德国已经进行了一次国内重大的调整,就是两德以后的成果,在欧盟成立以前,德国的工资比这些国家都要高,现在德国很多的工资比南欧国家还要低,原因是东德一组合之后,有一个小小的两个海平面之间的对比,如果美国学习德国,美国跟中国搞合并,中国巨大的力量和美国的技术资本、人力资本都有一个很好的组合,当然要面临一个向下调整的过程,美国的工资不再涨了,实质它是在调整,中国这里涨得快一点,慢慢形成所谓不是两个海平面,慢慢变成一个海平面,这个前景是可能的,问题是走向这个前景当中会有无数的矛盾和冲突。
德国的制造业还是蒸蒸日上,这个规律将来对我们有作用,只要人工工资上涨,就会有问题,比如配套不行,配套能力,后发地区形成能力非常快,连配套一起走,很多汽车也过去,IPAD、富士康一过去,很多配套跟着过去了,这是国内两个海平面的游戏就开始了。抽象来讲,一个制造业要持续发展,第一,你要有升级的能力,且不能脱离实际,要跟你的人工、收入、工资增长水平相适应,收入的提高跟生产率的提高之间要平衡,如果生产率很高,收入上不来,这个地方就会遇到问题。欧美的判断也是主流判断,他们认为欧美的危机会持续很长时间,不死不活,搞不好会变成某种程度的日本模式,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中国的困难不是开会就可以解决的,最后要靠企业家精神,找到突破点,找到创新点,我们也希望欧美还会有这样的力量,就像它过去一样,包括在危机当中,美国的产品在危机当中还是要排队,它的苹果、IPAD,美国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消失,如果让它的产业走到另外一块升级,双方会发展得更好一点,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但目前来看,政府的债务危机、制造业在全球面临通而不平的压力,确实会使发达国家面临比较大的压力,现在全球化试着往回走,压力不在中国和印度这些国家,倒是走在前面的发达国家怕,因为高处不胜寒,中国也在迅速高起,我们一方面接着打,一方面我们针对问题和挑战来加以解决。
2023-10-23 14:41
2023-10-23 14:18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