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1、国内:
1.1经济环境
1.1.1 降低不良率关键在实体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L”型发展阶段,银行业的利润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至2015年的2.43%,而不良率却持续攀升。银监会此前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921亿元,较上季度末增加1177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季度末上升0.07个百分点。虽然银监会还未公布二季度数据,但对比来看,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恶化程度明显加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般认为,经济持续下行是造成银行业不良率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而且难以抗衡。银行和经济高度相关,实体经济调整会在银行端有所体现。当前企业有破产、退出,市场要去产能,这些都是以前银行信贷资金支持的,现在不存在了,必然体现为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无法改变现状,只能等待实体经济的调整。
此外,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台了以4万亿元巨额投资为标志的刺激性政策,使银行在这期间,释放了超过10万亿元的巨额信贷投放。这就造成了金融市场的膨胀和复杂化,也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更加复杂。还有,在新的转型发展期,银行特别要重视一个问题,就是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错配。通俗地说,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就增加,但三年后才会出现风险,五年后不良贷款会增加,七年后会形成损失。
1.1.2 商务部:6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82.1亿 同比增9.7%
据商务部网站7月12日消息,1-6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17.6亿元人民币(折694.2亿美元),同比增长5.1%(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6月当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31家,同比增长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82.1亿元人民币(折152.3亿美元),同比增长9.7%。
商务部外资司负责人指出,1-6月我国吸收外资呈现以下特点:1、全国吸收外资总体保持增长。2、高技术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吸收外资双增长,高技术服务业增幅较大。3、主要来源地投资保持稳定增长。4、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增幅较高,东部地区保持稳定。5、新设立及增资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多。6、通过外资并购方式实际使用外资继续增长。
1.1.3 M1如何积起“堰塞湖”? 盛松成:不少企业在持币观望
“从M1和M2的货币剪刀差趋势来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7月16日,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一个论坛上做出了这样的表述。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学术界陆陆续续就已开始了有关于“流动性性陷阱”的分析和讨论。不过,从官方层面而言,盛松成的上述表述还是第一次。
如果算上此前一天的上半年金融数据发布会,这也是盛松成连续两天就M1高速增长及M1M2剪刀差的情况做出分析:企业持币待投资。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大量的钱留在活期存款账户上,成为“死钱”,没有重新转化为M2,对经济正面作用也不大。盛松成将这种现象概括为“企业的流动性陷阱”。
盛松成认为,当前货币政策需要财政积极的响应。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税负较高,减税降幅存在空间;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政府赤字率较低,可以适当增加政府债务发行,提高财政赤字率。
1.1.4 新一轮国企改革号角吹响 企业间兼并重组是“重头戏”
今年是国企改革政策落实的一年。从近期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国企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
过去的一个星期,又有两例央企重组产生:7月11日,国资委通报,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7月15日,国资委通报,中国中纺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这样的整合,在下半年或还将不断呈现。据国资委介绍,目前集团层面重组步伐不断加快,5组10家中央企业重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还有几组重组工作正在酝酿中,中央企业户数年内有望整合到100家以内。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而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会是改革的“重头戏”。通过兼并重组达到去产能、增效益的目的,这也符合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2023-11-04 17:13
2023-11-04 17:01
2023-11-04 16:10
2023-11-04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