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公司都会有管网更新、改建的计划,首先要报到各个区,各区看是否有与之相匹配的更新项目。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交管部门、道路监察部门、城市设计规划部门等多方因素。从城市规划部门角度来说,希望路面最好不要随便开挖,一些新建的马路,规定几年之内不能重复掘路;对于交管部门来说,希望对周边交通流量影响不要太大,施工周期不要太长;还有绿化部门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项目申请被驳回的原因。”陈炯说。
上述地下管线委员会专家认为,马路下面埋的管线,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好多条,由于投资方不一样,建设前没有协调,各部门各干各的,就造成了城市马路今天挖、明天埋,成为“马路拉链”。
在戴慎志看来,城市“共同沟”是解决这一问题很好的措施。尤其是对于老城区的改建,由于街道比较窄,应该把小的空间利用起来,适合建立简易“共同沟”。
所谓“共同沟”也被称为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是指将设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类公用类管线集中容纳于一体,并留有供检修人员行走通道的隧道结构。
“共同沟”节约空间、检测方便,维护更加简易,肯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戴慎志认为。
1993年,上海市政府在浦东新区张杨路建设了我国第一条现代“共同沟”,包括一条干线、两条支线,其中支线共容纳了给水、电力、信息和煤气四种城市管线。目前,济南、南京、广州、贵州等城市都在部分城区进行了“共同沟”的规划和建设;部分城市还呼吁立法推广“共同沟”建设。
上述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专家认为,从技术上来说,“共同沟”肯定是一个方向,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还是相当困难。
“目前我国的‘共同沟’数量还是相当少的。”戴慎志说。难于推广的原因,主要是造价高、建设周期长。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中,戴慎志曾经呼吁采用简易“共同沟”,把电、水、通讯三条城市生命线统筹到一起。但最终因为建筑周期过长,没有实施下去。
他认为,地下管线的权属部门的机制问题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各路管线的主管部门不同,资金渠道也就不一样,再加上各部门意愿也不相同,实现起来非常难。
“我们尝试建好‘共同沟’,但是各管线分管部门不愿意进去,理由是造价高,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主要是觉得权利上不自由,受到管制了,所以不愿意。这是一个机制问题。”戴慎志表示。
2023-10-23 13:58
2023-10-20 23:53
2023-10-20 15:28
2023-10-19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