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深圳房贷利率再降 平安银行报出8.2折
在深圳地产新政刚满3个月之际,深圳地区首套房贷款利率却持续下调。本周,平安银行针对深圳区域内的优质客户推出了首套房贷利率8.2折的优惠政策。
贷款金额100万、贷款期限30年为例进行测算,假设购房者采用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如果利率打9折,月均须还款5013.52元,共计支付利息80.49万元;如果利率打8.2折,月均须还款4784.54元,共计支付利息72.24万元。可见,8.2折利率优惠每月可节约本息228.98元,30年则一共可节约利息8.25万元。
目前,也有其他银行在下调房贷利率,只是调整力度不同。贷款放不出去,缺乏优质资产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房贷是相对优质、安全的资产,针对房贷进行利率调整,扩大房贷市场,是多数银行愿意做的事情。
1.2.5 南京8幅限价地块因熔断流拍7幅 主持人大呼“不要逼政府出政策”
作为南京土地熔断机制政策实施后,南京最大的一场土地竞拍赚足了眼球。7月8日下午,南京集中出让10幅地块,其中8幅为住宅地,均设定了最高限价。除了超过40家房企参与抢地之外,更奇葩的是,8幅限价地块,最终7幅因熔断终止出让。
此次南京出让的大都是优质地块,开发商铆足了信心要拿地。由于开发商的不理性,和接连熔断地块的出现,现场主持人激动地说:“大家举牌慢一点,电脑反应跟不上,只要在南京,大家都有地拿。希望不要熔断,这样对大家都好,不要逼政府出政策。”
政府出台熔断机制的目的是,让开发商理性拿地,抑制地价达到控制房价的目标。但是从南京目前熔断机制来看,熔断机制最终结果是导致土地流拍,并且这种局面可能会持续,这不是官方愿意看到的结果。接下来南京可能出台更严厉的政策,不排除跟随合肥、厦门的步伐,重启限贷政策甚至限购。
1.2.6 物业分拆上市不再“鸡肋”
从去年至今,房企除了业绩之外,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物业分拆上市。包括万科、中海、碧桂园、富力、远洋和旭辉等新老一线房企都已经明确表示,已将物业分拆上市提上日程。
从字面上看,房企的这一举动像是在“甩包袱”。近一两年来,房企对物业不赢利的抱怨声越来越大。如果单看传统业务,盈利水平并不高。比如万科2014年物业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9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3.24%,净利润仅3.8亿元,和其庞大的房地产业务收入相比可谓九牛一毛;金地、招商等物业管理业务2014年仅带来不到1亿元的利润;碧桂园甚至亏损了0.89亿元。
但实际上,物业分拆上市潮流,是一种转型趋势的信号,核心原因就是房企必须牢牢抓住自己这个无法简单复制与取代的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的调整与挑战。因为消费者也越来越明白,房屋一旦入住,不管是开发商品牌、销售员的笑容,还是外观设计,都已经并不重要了。只有天天还在运营的物业服务才是决定满意度的关键,也是日后决定二手房屋价格的核心竞争力。
曾经的彩生活在上市3天后,其市值就反超了母公司花样年。正如有行业人士认为的,下一个中国首富,或许会诞生于物业领域。
1.3产业动态
1.3.1 商业地产风险凸显 三四线城市冲击最大
近几年来,百货商场关店倒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万达、百盛、天虹等国内主要的百货公司,都宣布关闭旗下部分亏损门店,相比于住宅,商业地产整体库存高企、去化周期长、泡沫更大是显而易见的。
从统计数据看,根据过去5年的销售测算,这三类物业的去化周期分别为21个月、46.5个月、54.3个月。也就是说,办公、商业用房去化周期分别是住宅的2.2倍和2.6倍,两者的去化压力远大于住宅。中国商办物业的总量明显过剩,在2010年和2013年,商办物业经历了两轮跃进,多数时候,商办物业的开发投资增速要远大于住宅物业的开发投资增速。过去十多年中,我国商服用地一直占据房地产出让的30%上下,这同社会的真实需求很不匹配,从销售上看,商业地产占比只有10%。
商业地产会出现如此极不匹配的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地方政府热衷于打造样板工程,尤其是二三四线城市大规模打造城市新核心,乐于建设摩天大楼和商业中心以跻身“金融中心”和“国际大都市”之列;第二,住宅用地供给受政策限制,商业用地则不受限,地方政府倾向于增加非住宅用地的出让以避免“政府靠卖地推高房价”的舆论。
1.3.2 全国机器人园区超40个 工信部称须警惕产业"虚火"
7月6日,国家级机器人展会第五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CIROS2016)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商、自动化系统集成商、零部件供应商、软件应用控制制造商、视觉及3D设备制造商等320余家机器人企业在此“秀肌肉”、寻商机。
本届展览举办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上,就有专家对当前机器人产业的过热提出担忧。“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发展处于风口浪尖,有市场需求以及金融机构助力的原因,也可能有盲目发展的虚火。”论坛上,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给中国机器人产业“浇了点凉水”。他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有40多个机器人园区,而上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超过800家,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倾向,说明机器人行业已出现过热现象。要避免这种倾向,需要企业在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范围上不断创新,避免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比如心灵手巧、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符合老龄化社会需求的手术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的潜力都非常大,专注于语音识别、语音处理的机器人在未来几年也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2023-11-04 15:59
2023-11-03 18:05
2023-11-03 14:55
2023-11-03 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