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另一个原因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学生家长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趋之若鹜。在东莞并非没有学校可读,东莞的民办学校不在少数。然而,众所周知,东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整体教育质量仍有不小的差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近年来许多教育产业常用的广告语。正因为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父母希望孩子就读公办学校——至少不能比其他孩子差。所以,也造成了人们对公办学位的争抢。
在我身边,为了让自己小孩读好学校,我的朋友、同事,也很无奈地陷入了这种拼爹的怪圈中。上幼儿园,想要进机关一幼、机关二幼这样的公办幼儿园;孩子要读小学了,在南城的,孩子便瞄准了阳光中心小学;到了初中、高中,对于名校的追求就更狂热,上了某名校,就称“一脚跨进了某某大学”。为了上这些学校,尤其是幼儿园、小学时期,因为不大看孩子成绩,于是挤破头,提前一两年报名、找关系。
或许会有人批评这种对名校的狂热追求,但为了让自己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些父母家长所做的,乃是人之常情。期待所有人的与人为善孔融让梨不争不抢坐排排分糖果,那是童话,不是现实。
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政府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主体,保障每个纳税人受教育权,这是他的义务与职责。
无论新老莞人,只要在东莞生活工作,就基本需要在东莞纳税。东莞的公办教育资源,都是由这些纳税人的税收支撑起来的。新莞人纳税并不会比户籍人口低。而且,新莞人甚至要远远多于户籍人口。
既然如此,按常理,新莞人应该享受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受教育权。但同样又是众所周知,户籍在中国很多时候,拥有地域属性特权,尤其是公共服务的配给上。于是,户籍人口可以按户籍顺利享有公办学校入读资格,而新莞人则要依靠学位房、新莞人积分入学,甚至拼爹来获得公办学校的入读资格。
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社会也就有了对受教育权的非议。
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同很多同类问题一样,最终归结到户籍上来。于是,人们的言谈只好转向向往户籍改革的那一天。但改革何其之难,等到那天,说句不客气的话,拖酱油瓶的小屁孩都读大学了,黄花菜都凉了。
与其这样,更迅速的做法,不如是尽快提升民办教育的水准,让民办教育水平与公办教育水平持平,甚至超过公办教育也不妨。如此,人们自然不会为了区区公办学校入学资格挤破脑袋。要做到这点,在政策上扶持民办教育,给予民办教育政策上的空间是当务之急。但政府也不能完全撒手不管,必须让民办学校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2023-11-04 17:13
2023-11-04 17:01
2023-11-04 16:10
2023-11-04 1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