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中国计划三年内建设389公里地下管廊 10城市试点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与澳门一河之隔的珠海横琴,眼下一条长达33公里、集纳给水、电力、通信、中水和真空垃圾管等多种管线于一体的地下管廊投入使用。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建成的最长、最先进的现代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这只是中国大规模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前奏曲”。
继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后,中国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7月31日宣布将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力争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综合管廊,确定了包头等10个城市为试点城市,计划3年内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89公里,总投资351亿元。
解读:高效、可控的地下基础设施,也间接提升城市新区的功能定位、有助于吸引更多资金注入。如在地下管廊工程穿过的珠海十字门地区,由央企上海宝冶承建的集展览、会议、剧院、酒店在内的超大型公共高端综合体建筑群拔地而起,仅一期投资就达到60多亿元。
因此,地下管廊建设对相关行业以及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备受瞩目。而且目前地下管廊工程上升到国家层面,势必将获得资金和贷款支持,企业都希望能从中分得一杯羹。面对可期的“万亿蛋糕”,各路企业“闻风而动”。
地下管廊工程造价高昂,动辄数十亿元的建设投资,如何融资、未来又如何收回投资备受各方关注。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
1.3.8超50家上市房企批量转型 瘦身、分拆、跨界各显神通
2015年已经过半,楼市也在跌宕起伏中展现出了众生百态,从互联网+,到+保险、+金融、+医疗,再到布局大消费、大金融,房企正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甚至抛弃房地产主业。但是我们发现,部分主流房企仍然是基于创造价值这一出发点,进行多路径转型,“去地产化”并非唯一出路。
在转型方式上,各家房企也是“脑洞大开”,瘦身、分拆、跨界各显神通。碧桂园、中海等房企先后宣布,计划分拆旗下业务独立上市,碧桂园筹划分拆酒店业务,中海地产宣布将物业管理业务分拆上市;而外界更关心的是房企跨界转型,如恒大地产扩张矿泉水、粮油等领域,万达先后将目光投向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同程旅游等企业,绿地集团则参股了上海市农商行、东方证券等。
解读:房企的转型路径,有开发模式、产品战略、营销战略、管理战略、业务战略等五个方向。1、房企都由原来“单兵作战”的开发模式转为合作开发,上半年,碧桂园与中国中铁、万科与万达等都进行了业务合作,被认为是强强合作的典型案例;2、区域综合开发,绿地的地铁投资便是其中的典型,通过投资地铁,绿地可以借助轨道交通获得更多优质地块,并且参与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但是这种方式对房企的资金实力要求比较高;3、从大盘开发转向小型化,主要体现在碧桂园;4、户型的调整也是今年开发商转型的一个趋势,以原来擅长开发豪宅产品的绿城为例,开始开发公寓类产品;5、在营销方面,开发商大量选择通过大数据采集,找出购房人群、分析客户需求、实现广告投放、完成精准定价和销售。
房地产业务之外,房企也大量开展的其他业务,比如物业管理、社区O2O、家装、金融、健康养老、能源、农业、文化娱乐等,可谓层出不穷。事实上,每家开发商都有自己的业务转型方向,但都表现得极为谨慎。现阶段,大部分都是将转型业务视为“试验田”,并未急于推进。
2、东莞
2.1经济层面
2.1.1东莞上半年GDP增长7.4%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逾2935亿元
2024-03-05 12:53
2023-11-04 17:13
2023-11-04 17:01
2023-11-04 16:10